在我家胡同口开了二十年的中药铺子里,王大爷总爱说"中药是个活学问",每次抓药时看他熟练地拉开一个个抽屉,黄铜秤砣叮当响,总能引来街坊们围观,今天咱们就跟着老药工的思路,把中药品种的分类方法掰开揉碎讲明白。
按药性寒热温凉分 中药讲究"四气五味",就像给人贴性格标签,寒性药好比清凉油,专门对付热症,比如黄连、金银花这些,吃着苦丝丝的,却能浇灭体内的火苗,去年我上火喉咙痛,王大爷给配的玄麦甘桔汤里就有胖大海,喝下去真像往嗓子里倒了勺冰沙。
热性药则是暖宝宝,适合手脚冰凉的人,像肉桂、干姜这些,炖羊肉汤时加两片,整个屋子都飘着辛香,有次邻居张婶淋雨发烧,王大爷开的麻黄汤里就有桂枝,喝完盖上厚被子发汗,第二天就活蹦乱跳了。
按入药部位分 这大概是最直观的分类法,根茎类的黄芪、人参像地下金条,补气效果杠杠的,记得我妈术后气虚,每天拿黄芪煮水当茶喝,脸色渐渐红润起来,花朵类的菊花、辛夷是颜值担当,茉莉花茶里泡几朵,不仅清香还能清肝明目。
果实种子类最有趣,山楂消食、枸杞明目,还有女生们最爱的阿胶,其实是驴皮熬的胶块,有次看见王大爷把整块阿胶砸碎,像敲冰糖似的,放在瓷碗里隔水蒸化,那场面像在炼仙丹。
按炮制方法分 生熟差别大有讲究,生地黄凉血,熟地黄补血,就像土豆丝和薯条的区别,有次我痛经,王大爷给的艾叶炭,黑乎乎的小颗粒,却是止血神器,他边捣药边说:"炭药就像灭火器,专治各种出血。"
发酵类药物最神奇,六神曲是面粉和药材的发酵产物,消食导滞,上次我爸积食腹胀,王大爷开的保和丸里就有这味药,吃完打了几个响嗝,整个人都松快了。
按功效主治分 这才是中医的精髓所在,补益药像人参、党参,是元气充电宝;安神药如酸枣仁、合欢皮,专治失眠多梦,有段时间我熬夜写稿心慌,王大爷包了酸枣仁让我睡前嚼,果然沾枕头就着。
祛风湿药如独活、威灵仙,梅雨天必备,隔壁陈伯关节痛,王大爷配的独活寄生汤,喝得他直咂嘴:"这药汤比黄酒还带劲!"止咳化痰的杏仁、贝母更是家常必备,上个月我感冒咳嗽,川贝炖雪梨三天就见效。
特殊分类法 有些药材自带"身份证",比如道地药材,云南三七、长白山人参、怀山药,产地就是品质保证,去年王大爷收了批假西洋参,切开后断面不呈菊花纹,被他一眼识破。
珍稀药材单独成类,野山参、冬虫夏草这些,现在多是人工培育,有次看见个土豪要买鹿茸,王大爷摸着良心说:"养殖的营养不差,何必花那个冤枉钱?"
现代科技分类 现在药房流行"分子鉴定",通过检测有效成分来判断药材真假,上次工商局突击检查,王大爷的当归提取物各项指标都达标,他还得意地说:"咱这可是指纹图谱认证过的。"
储存方法也暗藏门道,虫草要冷藏,薄荷得阴干,阿胶最怕潮,有年夏天我帮王大爷晒药材,他把人参摊在竹匾上,说:"晒参要像哄孩子,温度高了哭,湿度大了闹。"
趣味冷知识 有些药材名字带数字,三月泡、四月青,其实和月份没关系,最逗的是"六月雪",其实是茜草科植物,根能治跌打损伤,还有动物药也精彩,水蛭抗凝血,蝉蜕治耳鸣,上次见王大爷用蜈蚣泡酒,吓得我后退三步。
辨别药材有诀窍:尝党参要甜味,闻丁香要香气,摸石膏要粉滑,有回我好奇咬了口生半夏,舌头立马麻了半边,王大爷笑着说:"这是药材在给你上课呢!"
实用搭配指南 美容养颜配方:当归+玫瑰花+枸杞,煮出水当茶饮,喝出好气色,减肥降脂组合:荷叶+山楂+决明子,泡水喝刮油效果一流,调理脾胃经典:茯苓+白术+砂仁,打粉做馒头馅,健脾又美味。
现在走进中药店,不再是神秘兮兮的老古董,年轻人也开始用保温杯泡枸杞,拿黄芪炖汤,但王大爷常说:"中药不是零食,对症才下药。"下次抓药前,不妨先想想自己是需要灭火还是取暖,是要补气还是祛湿,毕竟这传承千年的智慧,值得我们