东北中药材进出口,老工业基地的本草经济新风口

一归堂 2025-04-28 科普健康 1604 0
A⁺AA⁻

"张哥,这批林下参品相真不错!"在黑龙江绥芬河口岸,做了二十年药材生意的老赵正对着手机屏幕点头,镜头那头,韩国采购商仔细查看着恒温箱里的人参切片,这是今春第43单跨国药材交易,谁能想到,这片曾以钢铁闻名的黑土地,如今正悄然生长出跨越国界的"本草经济"。

黑土地上的千年药香

长白山脚下的抚松县,65岁的挖参人李大爷摸着自家院里的"野播"人参苗直叹气:"十年前一斤鲜参才卖3块钱,现在有机认证的能到80块!"这背后藏着东北中药材的百年沉浮,早在伪满时期,吉林人参就通过图们江运往汉城,但真正迎来转机是2019年中俄珲春口岸开通中药材"绿色通道",当年经黑龙江出口的五味子、平贝母等药材激增300%,俄罗斯药店里开始飘起关外药香。

跨境药箱里的"东北方阵"

在哈尔滨空港国际货运站,标着"急"字的航空箱里装着赤芍饮片,这是莫斯科某中医院的抗疫处方急件,疫情期间,连花清瘟带动东北连翘出口量暴涨5倍,俄罗斯、日本药企甚至派专员驻守亳州药市抢货,但热闹背后暗藏隐忧:去年某批出口黄芪因重金属超标被欧盟退回,让种植户老王损失惨重。"咱们用牛羊粪施肥,哪知道符合日韩标准的都是有机肥?"他摸着开裂的黄芪根苦笑。

冰与火的市场博弈

在绥芬河自贸区保税仓库,来自韩国的西洋参种子正在恒温库"倒春寒",这种"出口转内销"的戏码越来越常见——俄罗斯的红景天、朝鲜的高丽参,经东北加工后反向销往东南亚,但本土药商更头疼的是身份焦虑:明明守着道地药材产区,却总被贴上"原料供应商"标签,在最近广交会上,辽宁的玉竹片报价竟比泰国货低两成,只因缺了国际认证的"身份证"。

破局之路在何方

今年3月,黑龙江自贸区推出"跨境药谷"计划,允许企业在俄境内建设GAP种植基地,种了三十年防风的老刘算了笔账:跨境土地租金只有国内的三分之一,用工成本更低,但真正让他心动的是技术反哺——俄罗斯农科院的冻土栽培技术,能让北五味子的皂苷含量提升15%,这种"技术换资源"的新模式,正在改写东北药材的进出口剧本。

夜幕降临时,李大爷家的人参烘干机仍在轰鸣,窗外满载鲜参的冷链车驶向机场,车灯划破黑暗,像极了三十年前驶向炼钢厂的铁水罐车,只不过这次,载满的是黑土地酝酿千年的草木智慧,当"参茸故里"遇上"冰上丝绸之路",东北中药材正在完成从"苦力输出"到"价值输出"的惊险一跃,这场跨越经纬度的本草复兴

猜你喜欢

17782058171 29644969