探秘亳州盛林中药,千年药乡的现代传承者

一归堂 2025-04-28 科普健康 1603 0
A⁺AA⁻

"老板,你们这甘草片怎么这么薄?""姑娘,这可是用古法煨制的,薄如蝉翼才能药效透底......"在亳州市盛林中药饮片有限公司的展厅里,穿着白大褂的王师傅正给访客演示传统中药炮制手艺,这家扎根在华佗故里的企业,正用二十年光阴书写着中医药传承的新故事。

推开盛林中药的玻璃门,浓郁的药香扑面而来,左手边是整面墙的中药标本柜,当归、黄芪、芍药标本在暖光灯下泛着油润的光泽;右手边摆着台老式铜秤,秤砣上还留着经年累月摩挲出的包浆,前台小姑娘递来的茶杯里,几颗胖大海正在清水中缓缓舒展身姿。

"咱们盛林的底气,都在后头的生产车间里。"跟着办公室主任小刘穿过走廊,隔着玻璃就能看见穿戴整齐的工人在流水线前忙碌,小刘指着一台冒着热气的滚筒炒药机说:"别小看这台机器,温度控制可是门大学问,就拿炒白术来说,180度炒三分钟,多一秒焦了,少一秒生味去不掉。"车间墙上的电子屏实时跳动着温湿度数据,穿着蓝制服的品控员每隔半小时就要抽检一次。

在炮制车间角落,几位老师傅正围着土灶台忙活,62岁的李师傅手上翻飞着竹匾,苍耳子在他掌中跳跃如舞。"这是给医院特供的精制饮片,非得用柴火慢慢烘。"他掀起匾盖,金黄的苍耳子散发着淡淡的焦香,"机器再先进,老祖宗的手艺也不能丢。"旁边不锈钢工作台上,几个年轻学徒正拿着笔记本记录,时不时举起手机拍下关键步骤。

走到质检中心时,穿着白大褂的化验员张姐正在操作液相色谱仪。"每天要检测上百批次药材,重金属、农残、有效成分含量,项项都要过关。"她指着墙上的电子监管码说:"现在每盒饮片都能追溯到具体哪块田,亳州人最懂'道地'二字的分量。"展示架上摆放着贴着二维码的包装盒,扫码跳出种植基地的实景照片和检测报告。

在企业文化墙前,小刘讲起了创始人林总的故事,2003年非典时期,刚创业的林总带着员工连夜赶制预防汤剂,自己却累倒在车间,如今公司墙上还挂着当年药监局颁发的"抗疫保供先进集体"奖牌,展厅中央的玻璃柜里,陈列着厚厚的专利证书和"安徽老字号"牌匾,最新的那本《中药材炮制规范企业标准》还散发着墨香。

临走时经过原料仓库,成吨的药材整齐码放,每堆上都插着标识牌,小刘抓起把党参示意:"这些都是从青海产区直采的,凌晨四点交易市场开市,我们的采购员已经守在摊位上了。"阳光透过高窗洒在麻袋上,映出"盛林中药"四个红字,恍惚间与窗外古朴的药市招牌遥相呼应。

这家把传统炮制技艺刻进DNA的企业,如今已拥有28项国家专利,他们在保留"修合无人见,存心有天知"的堂训时,也为古老中药注入了现代化的基因,正如展厅里那副对联所书:"遵古不泥古,继承又创新",这或许正是亳州这座千年药都生生不息的

猜你喜欢

17782058171 29644969