茼蒿是中药吗?从餐桌到药典的千年跨界之旅

一归堂 2025-04-28 科普健康 1603 0
A⁺AA⁻

咱们平时逛菜市场时,总能看到一捆捆翠绿的茼蒿码得整整齐齐,这玩意儿焯水凉拌能去火,涮火锅烫几秒就熟,算是冬天餐桌上的常客,但最近总有人问我:"茼蒿是中药吗?"要说这问题,还真藏着不少门道,今天咱们就掰扯掰扯,这棵看着普通的绿叶菜,到底能不能算得上中药材。

饭桌上的"青草",药铺里的"将军"

前年春节回家,发现我妈不知何时迷上了养生局,年夜饭桌上除了红烧肉,还多了道清炒茼蒿,她边夹菜边念叨:"隔壁王婶说这菜能消痰止咳,你们多吃点。"我当时还纳闷,这不就是火锅里抢手的绿叶菜吗?什么时候成了灵丹妙药?

其实早在《本草纲目》里,李时珍就把茼蒿单独列出来写过,书里说它"安心气,养脾胃,消痰饮",听着是不是特像现在说的"调理亚健康"?不过古人可没咱们这么讲究,那时候茼蒿都是野生的,宫庭御医开方子才会特意标注"取肥嫩茎叶入药"。

去年陪奶奶去中医院抓药,老大夫开的方子里真有茼蒿,护士特别嘱咐要选"叶子带锯齿的野茼蒿",还说现在菜场卖的品种经过改良,药效比古时候差了三成,这下我才明白,原来咱们当青菜吃的茼蒿,和中药铺里的还真是亲戚关系。

从皇家贡品到百姓餐桌的千年变迁

要说茼蒿的身世,那可是妥妥的"逆袭剧",唐朝时候它叫"皇帝菜",只有宫庭宴席才能见到,白居易被贬江州时,收到朋友寄来的茼蒿种子,激动得写了首诗:"吾闻唐园葵,曾向会稽栽...况君持赠意,慰我别离魂。"可见当时有多金贵。

到了宋朝,这种贵族蔬菜开始流入民间,苏东坡在黄州种菜时,专门写过《茼蒿赋》,说它"虽无松柏之坚贞,却有竹菊之淡泊",不过这时候主要还是当观赏植物养着,真正大面积种植当蔬菜,得等到明清时期海外辣椒传入后,才渐渐普及开来。

最有意思的是茼蒿的别名演变史,古代文人叫它"蓬蒿",带着点仙风道骨的意思;老百姓管它叫"菊花菜",因为开花像单瓣小菊花;广东人称"打某菜",说是夫妻吵架后吃这个能消火——你看,光是名字就能写出半部民俗史。

实验室里的营养密码

前几年看央视科普节目,专家拿着色谱仪分析茼蒿成分:每100克含维生素C 25毫克,钙70毫克,还有独特的挥发油成分,这些数据看着普通,但组合起来就有门道了。

就拿咳嗽来说,西医认为茼蒿里的β-胡萝卜素能修复呼吸道黏膜;中医则说它性平味甘,能"宣肺化痰",去年流感季,我照着古籍记载试了下:把茼蒿榨汁兑蜂蜜,别说,对付干咳真比吃药片舒服,当然这只是辅助作用,真生病还得看医生。

最绝的是日本学者的研究,他们发现茼蒿里的苯丙氨酸能促进皮肤胶原蛋白合成,难怪美容院总推茼蒿面膜,敢情不是瞎编的,不过要我说,与其花大价钱买护肤品,不如每天炒盘蒜蓉茼蒿实惠。

厨房里的百变药膳

别看茼蒿长得普通,做药膳可是大有讲究,河南老家有个偏方:小孩积食不消化,就用茼蒿梗熬水喝,去年表姐家孩子不爱吃饭,试了这个法子,三天就见效,不过得用新鲜嫩梗,老茎煮出来的水发苦。

广东人更会吃,拿茼蒿煲鲫鱼汤,当地老人说这搭配能"祛湿毒",春天喝正好,我自己试过加豆腐同煮,出锅前淋两滴香油,那鲜味确实勾人,不过要注意,这种做法偏寒凉,体虚的人最好加点姜片中和。

最惊喜的是遇见云南同学带来的凉拌茼蒿,她们把生茼蒿切碎,拌核桃仁、杏仁,淋上蜂蜜醋汁,据说这是彝族治疗咽喉肿痛的土方,酸甜爽口还能润肺,比吃药丸舒服多了。

吃货须知的避坑指南

虽说茼蒿浑身是宝,但也不是人人都适合,去年公司体检,同事小张查出尿酸偏高,医生说他天天涮火锅吃茼蒿锅底,结果嘌呤摄入超标,后来改成清炒茼蒿,三个月再去复查,指标就降下来了。

还有个冷知识:茼蒿不能和柿子同吃,上个月邻居大妈就这么闹过肚子,俩东西淀粉含量都高,碰一起容易胃胀,要是不小心吃撑了,可以试试古法——用陈皮泡水送服,能帮助消食化气。

最后提醒各位,市面上的茼蒿分圆叶、尖叶两种,圆叶的纤维少适合凉拌,尖叶的香味浓更适合煮汤,买的时候挑叶子翠绿不带黄斑的,特别是梗子发硬的千万别要,那种多半是喷过激素催长的。

看到这里,您应该明白了吧?茼蒿既是菜篮子里的家常菜,也是药典里的救命草,不过它终究不是人参灵芝那样的名贵药材,更像是街坊邻居家的暖心阿婆——平时不起眼,关键时刻总能给你炖碗热汤,下次端起饭碗,看着那盘清清爽爽的茼蒿,不妨想想它这一路从皇宫到百姓家的奇妙旅程,或许

猜你喜欢

17782058171 29644969