前年我去东北出差,在长白山脚下的中药材市场闲逛,听见隔壁摊主扯着嗓子喊:"正宗西洋参,美国进口的!"旁边大爷立马接茬:"别蒙人,咱长白山自产的不比老外的差!"这场景让我想起二十年前奶奶总念叨的"洋药",那时候村里人总说"洋"字头的药材都是稀罕物。
其实带"洋"字的中药远不止西洋参,翻开《本草纲目》会发现,古人把外来药材都冠以"胡""番""洋"的称呼,就像给药材办"出入境证",比如洋金花原产印度,洋姜来自南美洲,这些带着异域血统的药材,早在郑和下西洋时期就漂洋过海来到中原。
说到西洋参,这味药背后藏着段有趣的历史,乾隆三十八年,朝鲜使臣进贡的"温普茶"让皇帝眼前一亮,后来才知道这"茶"其实是晒干的西洋参片,从此紫禁城里兴起含参片的风潮,妃嫔们见面都要互相打听"今日含参几片",不过真正让西洋参走进寻常百姓家的,还是近代上海的药商,他们把西洋参切成薄片装在琉璃瓶里,说是"白领丽人的养颜秘方",这营销手段放在现在也毫不过时。
去年我帮邻居张婶腌泡菜时,她神秘兮兮地掏出个玻璃罐:"这可是我从云南搞来的洋姜种",这黄澄澄的块茎看着不起眼,却是糖尿病人的宝贝,老辈人说洋姜是"救荒粮",饥荒年代能当主食填肚子,现在倒是成了轻食界的网红,凉拌洋姜片配上梅子酱,酸脆爽口还控糖,我在小红书上光看图片就能流口水。
辨别西洋参好坏可是门学问,前阵子陪老妈去药房,老药师教我用手折参须——真货应该像新鲜芹菜杆那样脆生,要是发软黏手准是硫磺熏过的,现在市面上打着"美国威州"旗号的西洋参,十有八九是长白山种的,不过话说回来,咱们国产的西洋参皂苷含量能达到4%以上,比某些进口货还地道。
最有意思的是洋金花的"双面人生",这朵曼陀罗般的花在中医手里是良药,能平喘止咳;落到不懂行的人手里却可能变成"见血封喉"的毒药,去年某网红直播吃"仙女花饼"进医院的事还上了热搜,其实就是把洋金花当木槿花用了,这让我想起爷爷常说的:"是药三分毒,带洋字的更要谨慎"。
最近流行"混搭养生法",有人拿西洋参炖乌鸡汤,有人用洋姜榨汁兑气泡水,但我最爱外婆的老法子:把西洋参片塞进蜜枣里,蒸透后当零嘴,这种吃法既能补气又不上火,特别适合熬夜写稿的自媒体人,不过要记住,西洋参不能和萝卜同食,不然等于白吃了。
在这个全民养生的时代,带"洋"字的中药倒显得朴实起来,它们不像虫草那样身价虚高,也不似阿胶被过度炒作,二十块钱能买一包好西洋参片,五块钱能称半斤洋姜,这些实实在在的养生智慧,或许正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最好礼物,下次再看见包装上带着"洋"字的药材,可别急着当进口货,说不定它早就在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