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总感觉胃口差、浑身没力气?去中药店抓药时,老医师推荐了种黄色的小米——黍米,这不起眼的小颗粒可真是大有来头,《黄帝内经》里早有记载,咱们老祖宗把它称作"五谷之长",今天就带大家认识这个养生宝藏,看看它到底藏着多少奥秘。
从帝王贡品到百姓餐桌 在山西平遥古城的老药房里,我还见过装在粗陶罐里的黍米,掌柜说这可是传承百年的炮制方法,每年秋收后取新鲜黍米晒足七个日头,这种金黄色的米粒比平常小米圆润些,煮出来的粥带着独特的清香,喝上一口胃里暖烘烘的特别舒服。
其实早在周朝,黍米就是祭祀必备的"嘉谷"。《诗经》里"黍稷重穋"的记载,说的就是这种耐旱又高产的作物,到了清朝,紫禁城里的御膳房会用黍米搭配红枣、桂圆熬制"八珍粥",专门给体虚的皇亲国戚补身子,现在虽然常见了,但懂行的老中医还是会特意嘱咐病人买"当年新收的陈仓黍米"。
藏在饭锅里的养生密码 上个月陪老妈去体检,血脂有点偏高,老中医开的食疗方子里就有黍米,回家查资料才发现,这小小的米粒居然含着这么多宝贝:每百克含蛋白质9.7克,比大米高出30%;维生素B1含量是小麦的3倍;最难得的是含有独特的"黍米皂苷",这种成分在实验室里能明显看到抑制脂肪吸收的效果。
隔壁王婶有个祖传的土方法:把黍米炒到微黄,每天抓一把泡茶喝,她说这是跟老中医学的,专治春天湿气重引起的困乏,我试了半个月,确实感觉早上起床利索多了,不过要记住,炒过的黍米不能放太久,最好现炒现用。
厨房里的百变养生术 别以为黍米只能煮粥,我家冰箱就常备着几种花样做法,夏天爱做黍米冻饮,把煮熟的米汤晾凉后加蜂蜜冰镇,消暑又养胃;冬天则学广东人煲黍米猪肚鸡,砂锅里炖上两小时,汤鲜味美还暖胃。
最绝的是奶奶教的"三色养胃饭":黍米、小米、糙米按2:1:1的比例,加上山药丁、南瓜块,用电饭锅预约煮粥模式,每天早上盛一碗,软糯清甜还能调理慢性胃炎,去年公司体检,我们部门好几个同事跟着吃,都说胃镜复查时炎症减轻了。
这些人要特别注意 虽说黍米好处多,但也不是人人适合,表弟前阵子总冒痘,中医说他体内有湿热,暂时不适合吃太多温性的黍米,还有血糖高的老张叔,现在都改喝黍米茶代替粥,他说这样升糖慢些,孕妇倒是可以适当吃点,老辈人说能缓解孕吐,不过记得要煮得烂烂的才好消化。
市面上的黍米挑选也有门道,真正好的黍米应该颗粒饱满发亮,闻着有淡淡的谷香,要是颜色发暗或有霉味,千万别买,我通常选那种真空小包装的,一次用一包正好,放在阴凉处存半年都没问题。
被遗忘的养生智慧 现在年轻人流行喝美式咖啡提神,却不知道古人用黍米配生姜煮成的"醒脾汤",既能驱寒又能提神,上次装修房子碰到位老木匠,他每天早晨必喝黍米姜枣茶,七十多岁爬梯子还利索得很。
最有意思的是在云南见过的"百岁米",当地瑶族阿婆会把黍米和三七、天麻一起窖藏三年,说是治疗风湿骨痛的秘方,虽然我没试过,但看着阿婆耳聪目明的样子,倒觉得这传统智慧真有门道。
写到这儿,电饭锅里的黍米粥该好了,揭开锅盖那阵香气,突然想起小时候在姥姥家,她总说"吃米不如吃黍",现在看来,这流传千年的养生智慧,可比那些进口保健品实在多了,你家厨房是不是也该添袋这种"黄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