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天气忽冷忽热,身边感冒咳嗽的人特别多,前天隔壁王婶家上初中的孙子,又是高烧39度又是咳得小脸通红,去医院开了三天吊瓶还不见好,后来还是小区门口"济仁堂"的老周大夫,抓了副中药喝两天就退烧了,这让我想起去年自家娃中招时用的那张中药方子,今天就跟大家唠唠这个让人头疼的上呼吸道感染,到底该咋用中药调理。
其实咱们老百姓说的"感冒",在医学上分成好几种,像这种嗓子疼得像刀割、鼻子堵得只能用嘴喘气、咳起来肺都要出来的症状,多半就是风热犯肺引起的上呼吸道感染,医院里动不动就开头孢、阿奇霉素,可这些西药对病毒性感染压根没用,反倒把孩子肠胃吃坏了。
我特意请教过老周大夫,他给看了个方子:金银花15克、连翘15克、牛蒡子10克、桔梗10克、薄荷6克(后下)、芦根30克、淡竹叶10克、荆芥穗8克、甘草6克,看着普通,这里头可有大学问,金银花和连翘就像身体里的消防队,专门扑灭热毒之火;牛蒡子、薄荷负责疏散风热,好比打开窗户通风;桔梗载药上行,带着药力直冲咽喉要地;芦根和淡竹叶就是清热利尿的清洁工,把毒素从小便排出去。
上个月公司小刘被传染那会儿,整个人烧得迷迷糊糊,我用这个基础方给他加了柴胡12克、黄芩10克,当天下午喝了半碗,晚上体温就从39.2降到37.8,第二天去掉柴胡黄芩,加杏仁10克、前胡10克,咳嗽立马减轻大半,老周说这叫"随症加减",发烧重就加强退热药,咳嗽厉害就加化痰止咳的,比西药死板板的配方灵活多了。
不过可别以为熬中药像泡茶那么简单,煎药最好用砂锅,凉水浸泡药材半小时,大火煮开转小火咕嘟20分钟,薄荷这种含挥发油的药,得等关火前5分钟再放,给孩子喝的话,可以加两勺蜂蜜调味,但一岁内的宝宝千万别加蜂蜜,这点千万记住。
有些家长看孩子烧退了就急着停药,这可大错特错,就像擦桌子得擦完最后一粒灰尘,中药讲究"效不更方",症状消失后再巩固一天最保险,我家闺女上次喝完第三天,明显感觉痰少了、嗓子不干了,这才是治到位了。
当然也不是所有人都适合这个方子,要是流清鼻涕、怕冷发抖这种风寒感冒,就得换成麻黄汤加减,还有脾胃虚寒的人,方子里寒凉药得多注意,所以看病还得找靠谱中医把脉,别对着网中方子瞎喝,就像老周常说:"中医治病像开锁,得找准那枚对的钥匙。"
现在每次换季家里都常备着金银花、连翘这些药材,有点苗头就煮点当茶饮,与其等到高烧39度才慌慌张张跑医院,不如平时多注意增减衣服、开窗通风,毕竟正气存内邪不可干,把身体养得壮壮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