很多朋友明明夏天也手脚冰凉,舌头一伸全是齿痕,小肚子胀得像揣了个水袋,其实这些都是寒湿在体内"赖着不走"的表现,今天咱们就来聊聊老祖宗留下的祛寒湿法宝,都是些药食同源的好物,学会搭配能让你从头暖到脚。
单味中药界的"暖宝宝"
-
艾叶——妇科寒湿的克星 这个端午节挂在门上的蒿草可不只是辟邪那么简单,艾叶性温带辛香,最能顺着经络游走驱寒,寒性痛经的姑娘可以试试艾叶煮鸡蛋:15克艾叶加带壳鸡蛋煮熟,喝汤吃蛋,经期前连吃三天,子宫就像被云朵包裹着取暖,但阴虚火旺的朋友要少吃,容易上火。
-
肉桂——厨房里的救阳高手 炖肉时加的桂皮其实是肉桂的亲戚,真正祛寒要用油润厚实的肉桂,每天早晨含一片肉桂在舌下,像含茶叶那样慢慢嚼,特别适合晨起痰多、总感觉喉咙有棉花的人,不过高血压患者要谨慎,这味药会助阳升压。
-
花椒——厨房里的天然麻黄素 几粒花椒就能让全身毛孔打开,寒湿重的人可以抓一把花椒煮水泡脚,泡到额头微微冒汗最好,要是再加上生姜片,那就是加强版祛寒套餐,但千万别泡到大汗淋漓,中医说"汗出过多伤阳气"。
黄金搭档祛湿组方
-
茯苓+薏米——健脾祛湿双剑客 这对CP专治"喝水都会胖"的体质,茯苓要选云南产的白茯苓,每天10克打粉冲水喝,薏米记得炒过再煮,生薏米偏寒,炒后才能既祛湿又不伤脾胃,上班族可以用保温杯焖茯苓薏米水,下午茶时间来一杯,比奶茶健康百倍。
-
干姜+红枣——暖胃驱寒绝配 胃里像揣着冰块的老胃寒,早上起来含两片醋泡姜特别管用,姜片用山西老陈醋泡三天,加点红糖腌制,酸甜口感像蜜饯,配上三颗蒸熟的红枣,既能护胃又能补血,比吃胃药舒服多了。
千年古方现代用
-
苓桂术甘汤——水肿型寒湿救星 这个出自《伤寒论》的方子,专门对付早上脸肿、小腿按下去有坑的情况,茯苓12克、桂枝9克、白术6克、甘草3克,像熬中药一样煮两次混合,早晚各喝一碗,坚持喝一周,你会发现上厕所次数变多,身体轻松得像卸下沙袋。
-
平胃散——梅雨季节必备 住在南方潮湿地区的朋友,家里要常备苍术、厚朴、陈皮这三味药,各等份磨成粉,每次舀一勺冲水喝,特别是吃完西瓜、冷饮后喝,能防止寒湿在肠胃里扎营,这个方子就像给脾胃穿件防弹衣。
日常驱寒小妙招
-
艾灸足三里 每周用艾条灸三次足三里穴,每次10分钟,穴位就在膝盖外侧凹陷处往下四指的位置,灸到皮肤发红发热最好,这相当于给身体加了个小太阳,比穿秋裤还管用。
-
花椒热敷包 把粗盐炒热,加上打碎的花椒和艾叶,装进棉布袋敷在肚脐周围,寒湿重的女生来月经前敷这个,宫寒痛经能缓解大半,注意温度别烫到皮肤,敷20分钟就行。
-
生姜红茶改良版 寒湿体质喝红茶确实好,但单独喝效果有限,试试这个配方:红茶3克、生姜3片、陈皮5克,加水煮沸后关火焖5分钟,当饮料喝一天,喝完整个人从喉咙到脚趾都是暖的。
最后提醒一句,祛寒湿就像烤衣服,得用慢火烘,别想着吃两天药就彻底根治,这些方法要坚持一个月才能看到效果,如果吃了两周还是手脚冰凉,建议找中医师把脉调方,记住寒湿体质要少碰生冷,夏天也别贪凉,冰淇淋、冰西瓜这些看着解暑的东西,吃多了反而在喂养体内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