"医生,这救必应真是中药?"上周邻居王阿姨拿着一包黑褐色的药材找我打听,她刚从老家带回这味草药,说是治嗓子疼有奇效,其实像王阿姨这样对救必应感到陌生的人不在少数,今天就带大家好好认识这位藏在民间的"草药高手"。
从山野到药房的千年跨越 救必应的学名叫铁冬青,在岭南地区的山林里随处可见,这种常绿乔木的树皮晒干后卷成筒状,表面布满黄白色细纹,像极了老中医抽屉里的古董药材,据《本草纲目拾遗》记载,早在明清时期,岭南采药人就发现这种树皮煎水能退热消炎,给起名"救必应",意思是急救必须见效的良药。
那些年我们不知道的别名 这味中药在不同地区有十几个别名:熊胆木、白沉香、红熊胆...每个名字都带着传奇色彩,最有趣的当属"过山风",相传旧时山民被毒蛇咬伤,用这种树叶捣烂敷伤口,就能扛着毒液翻山越岭找大夫,虽然现代药理证实它确实含有抗菌成分,但"过山风"的名号倒是把急救特性体现得淋漓尽致。
从树皮到良药的蜕变 真正懂行的中药师都知道,救必应要取十年以上树龄的植株,清明前后剥取树皮,新鲜树皮要趁晨露未干时采收,去掉粗皮后切成30厘米长的条状,用竹签撑开晒至七成干,再拿稻草熏烤至外皮焦黄,这套古法炮制工艺能让有效成分"原儿茶酸"含量提升3倍,正是老药工们不外传的秘诀。
现代人的意外发现 去年广州中医药大学的研究团队在《中草药》期刊发表论文,发现救必应提取物对幽门螺杆菌的抑制率达92%,更让人惊喜的是,这种树皮含有的酚类物质能修复胃黏膜,现在不少胃药胶囊里都添加了微粉化的救必应提取物,笔者亲测用它配蜂蜜冲水,对付熬夜后的口腔溃疡确实比某品牌喷雾管用。
使用禁忌与辨别技巧 别看救必应性凉味甘,但孕妇和阳虚体质者要慎用,真正的道地药材断面有菊花心纹路,闻着带松脂清香,市场上常见的伪品多是用丝棉木树皮冒充,区别方法是真品泡水后水面会浮起细密金点,这是特有的树脂析出现象,上个月我就在夜市识破过商贩用染色柳树皮充当救必应的骗局。
藏在方剂里的千年智慧 老中医开的咽喉肿痛方子里,常能看到救必应与岗梅根、金银花搭档,治疗跌打损伤时,又会和透骨消、两面针组方,最妙的是用陈皮煨过的救必应治慢性胃炎,既能消炎又不伤脾胃,笔者收藏的1958年版《广东省中药炮制规范》里,还记载着用米酒九蒸九晒的古法炮制工艺。
都市人的应急药箱 现在药店能买到救必应制成的中成药,像复方救必应胶囊就是咽喉科常用药,对于经常熬夜的上班族,建议备些救必应切片,嗓子不舒服时含两片,比润喉糖管用得多,不过要提醒的是,这药性寒,连续服用别超过三天,最好搭配生姜片温热性质。
岭南之外的救命故事 别看救必应主产广东广西,但在云贵高原的苗寨,老人们会用它的叶子捣碎敷无名肿毒,福建渔民出海前必带救必应粉末,遇上外伤感染直接外敷,最传奇的是抗战时期,某支南方游击队曾用救必应煎剂代替抗生素,救治了三十多名伤员。
写到这里,想起小时候在外婆家后山见过的这种"不起眼"的树,谁能想到当年用来染指甲的红果子,竟是传承百年的中药瑰宝?下次遇见这种树皮,可别再当柴火烧了,毕竟在这个抗生素滥用的时代,能退烧消炎还不伤肝的天然药物,才是真正的"救命