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气温骤降,很多老友都在问:"手脚冰凉该吃什么补?"其实咱们老祖宗早就留下对付寒气的妙招,今天就给大家盘点那些藏在厨房角落里的"暖身高手"。
厨房里的天然暖气炉
- 生姜:这个厨房常客可不只是调味料,熬姜糖水时加几片老姜,能让全身发汗,记得选表皮粗糙的土姜,切片后用红糖腌渍,风寒感冒时冲杯热饮最管用。
- 花椒:别小看红油火锅里的麻椒,用它煮水泡脚能暖到膝盖,四川人冬天爱喝的花椒炖梨,把梨挖空填进花椒蒸熟,润燥又驱寒。
- 大葱:北方冬季家家户户门框上挂的"守门葱",白粥里撒点葱花,既能去腥还能通阳,要是淋雨受凉了,喝碗滚烫的葱白豆豉汤,寒气立马消散。
药店里的专业暖宝宝 4. 艾叶:端午挂门前的艾草晒干就是良药,装布袋热敷肚脐能治宫寒,南方姑娘坐月子必用的艾叶煮水擦身,现在美容院也用来做温灸护理。 5. 肉桂:炖肉时加的桂皮其实是树皮,真正的肉桂要选紫红色油润的,每天早晨含半片在舌下,特别适合晨起腹泻的虚寒体质。 6. 丁香:卤味里放的丁子香,其实是古代的口香糖,饭后嚼两粒公丁香,既除口臭又能暖胃,小孩受寒呕吐时,用丁香研末敷肚脐效果显著。
古方里的黄金搭档 7. 附子理中丸:这个千年名方现在药店就能买到,脾胃虚寒的人冬天随身备着,记住要买蜜丸型的,水蜜丸药效不够。 8. 小建中汤:家里煮红糖醪糟时加点桂枝,就是简易版建中汤,特别适合饿时腹痛、吃点东西就缓解的"饥饿痛"人群。 9. 吴茱萸粥:痛经女孩可以记这个偏方,3克吴茱萸煮粥,加红糖趁热喝,注意别用不锈钢锅煮,会破坏药性。
使用禁忌要牢记 这些温热药虽好,但像附子、乌头这类有毒性的必须炮制后使用,孕妇和实热体质(比如满脸长痘、怕热多汗)的人要避开,最好在中医师指导下配伍,比如寒湿重的人可以搭配茯苓,气滞的加陈皮。
现代养生新玩法 现在超火的艾灸贴、暖足宝其实都是温中散寒理念的延伸,办公室久坐族可以试试肉桂粉敷肚脐,用创可贴固定,下班前取下,爱吃冰的女孩记得在冰箱冻些干姜片,嘴馋时含一片,比吃冰淇淋健康多了。
最后提醒各位,中药讲究"气血流注",上午阳气升发时服药效果最佳,如果吃两周还没改善,别硬扛,赶紧找专业医生把脉,毕竟咱们调理的是身体的"供暖系统",科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