"老李,你家那批夏枯球晒得咋样了?""刚过筛,收购队的车下午就到村头!"最近在确山县城郊结合部,这样的对话成了田间地头的热门话题,作为"豫南药谷"的核心产区,确山县的中药材收购季正如火如荼,满载着药香的财富故事正在青山绿水间上演。
药田飘香三十年 确山县的中药材种植历史能追溯到上世纪九十年代,当时药农老张还记得,最初跟着安徽商贩试种板蓝根,没想到当年每公斤3块钱的收购价让乡亲们尝到了甜头,经过三十多年发展,现在全县中药材种植面积已突破15万亩,覆盖夏枯草、桔梗、丹参、艾草等20多个品种,形成了以瓦岗镇、留庄镇为核心的种植集聚区。
"咱这儿北纬32度的阳光最懂中药脾气。"县农业局技术员小王指着山坡上的夏枯草田介绍,昼夜温差大积累的有效成分,加上伏牛山余脉的弱碱性土壤,让确山中药成为众多药企的"心头好",去年某知名制药企业检测报告显示,确山产夏枯草的迷迭香酸含量比国标高出18%,这直接带动了今年收购价每公斤上涨2元。
收购市场新图景 清晨五点,确山县中药材交易市场已经热闹非凡,来自安徽亳州、河北安国等地的收购商开着冷链货车抢收鲜货,本地加工企业则派技术员驻守摊位检测含水率。"现在都是订单农业,年初就和合作社签了保底收购协议。"鑫源中药饮片厂采购经理李经理边验货边说,他们今年计划收购300吨确山丹参,专门用于高端中药配方颗粒生产。
市场里的价格公示屏实时跳动着最新行情:三年生桔梗统货9.5元/公斤,选装货12.8元;艾草叶收购价从去年同期的4.2元涨到6.5元,做了二十年药材经纪的老刘发现,现在药农都学会看手机期货软件了,"前天下暴雨,亳州市场夏枯球报价跳涨15%,咱这儿第二天到货量就多了三成"。
产业链上做文章 在确山县产业集聚区,广盛中药科技有限公司的提取车间机器轰鸣,公司总经理陈总介绍,他们投资1.2亿元建设的智能化生产线,能将当地中药材"吃干榨净"——夏枯草提取迷迭香酸后的残渣制作饲料,丹参提炼后的废渣制成有机肥还田,实现了循环经济,目前企业年处理鲜药材超5万吨,带动周边1200户药农增收。
更让药农高兴的是,县里去年建成的冷链物流中心解决了"丰产不丰收"难题。"过去采收季遇上连阴天,半山腰的仓库三天就能捂坏几十吨鲜货。"药农赵大姐回忆道,现在恒温库直接建到田间地头,收购商的冷链车能直通种植基地,损耗率从15%降到3%以内。
乡村振兴新引擎 在瓦岗镇中药材现代农业产业园,无人机正在给500亩标准化种植基地喷洒营养液,园区负责人介绍,通过"龙头企业+合作社+农户"模式,统一提供种苗、技术指导和市场销售,药农每亩年收益稳定在8000元以上,贫困户王大爷家的6亩艾草田,去年光卖鲜艾就挣了4万多元。
县政府近期出台的《中药材产业振兴规划》更是抛出重磅利好:对新建标准化种植基地给予每亩500元补贴,引进深加工企业享受三年税收减免,设立5000万元产业发展基金,这让做了一辈子药贩的周老板动了心思,"正和郑州药交所洽谈合作,要把确山中药推向全国电子交易平台"。
未来可期的发展路 站在竹沟镇新落成的中药材种质资源圃前,县中药材发展中心主任信心满满:"我们正在申报'确山夏枯草'国家地理标志产品,同步推进GAP认证基地建设。"远处山坡上,新栽种的黄精苗随风摇曳,这些"懒汉黄金"三年后将成为又一个致富爆款。
夜幕降临,收购点的灯光依然明亮,药农们数着厚厚一沓钞票,脸上的笑容比碗口还大,从零星种植到产业集群,从提篮叫卖到订单农业,确山县用三十载光阴书写了一部中药致富经,如今乘着乡村振兴的东风,这片飘着药香的土地,正酝酿着更精彩的财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