江南采莲季,总能看到农人穿着橡胶裤在泥水里摸宝贝,他们捞起的不是普通藕根,而是有着"水中人参"美誉的芡实,这个带着"芡"字的中药成员,可是从《黄帝内经》时期就稳坐药膳界的C位。
千年水八仙的养生智慧
在苏州水乡的老宅院里,常能看见青瓦缸里养着几株像迷你荷花的水生植物,这些就是芡实的本尊了,它们撑着带刺的绿叶浮在水面,底下藏着圆溜溜的黑色种子,老辈人说这叫"鸡头苞",《本草纲目》里却给它取了个文雅的学名——芡实,和同样长在水里的菱角并称"水八仙"。
古时候穷苦人家拿它当救命粮,富贵人家却视其为延年妙品,李时珍在《本草纲目》里专门写道:"芡实补脾固肾,助气涩精,方术多用之。"这种既能饱腹又能治病的特性,让它在灾荒年景救过无数人的命。
从药罐到餐桌的全能选手
别看芡实个头不大,本事却不小,中医说它能"益肾固精,补脾止泻,祛湿止带",简直就是人体下水道的检修工,那些经常熬夜掉头发、腰膝酸软的朋友,拿它和山药、莲子组队煮粥,喝上半个月准能见到效果。
最绝的是它的双向调节功能,体虚便溏的人吃了能收干,上火便秘的配上荷叶又能通便,就像家里长辈总说的:"这东西金贵得很,得看体质下菜碟。"不过对咱们现代人来说,每天对着电脑手机耗神过度,多半都适合来碗芡实桂圆羹补补元气。
厨房里的养生魔法
会过日子的主妇都知道,鲜芡实要趁太阳还没爬高赶紧剥壳,那层薄如蝉翼的假种皮轻轻一撕,露出里面奶白色的仁,焯水后拌糖醋就是道应季凉菜,要是懒得收拾新鲜货,超市里卖的干芡实更是懒人福音。
广东人煲汤讲究"三件套",芡实必定占一席之地,猪肚芡实汤能暖胃驱寒,冬瓜芡实老鸭汤则是祛湿神器,北方朋友也别慌,抓把芡实和糯米一起打成糊,早上来碗甜滋滋的芡实粥,比奶茶健康多了。
现代实验室里的新发现
别以为老古董就跟不上时代,现代研究发现芡实含有的淀粉颗粒特别细腻,还藏着丰富的膳食纤维和维生素B族,日本学者做的小白鼠实验显示,连续喂食四周芡实提取物,小家伙们的体力明显增强,连毛色都油亮了不少。
最让人惊喜的是它的控糖能力,第二军医大学的研究指出,芡实中的多酚类物质能延缓碳水化合物吸收,糖尿病人拿它替代部分主食,血糖曲线能平稳不少,这下可给爱吃碳水的南方朋友找到了光明正大吃米饭的理由。
服用也有讲究
虽说是好东西,但芡实性格有点"轴",消化不强的老人小孩要少吃,免得胀气,平时大鱼大肉吃多了舌苔厚腻的,先喝点陈皮茶再进补,最经典的搭配是"四神汤",茯苓、薏仁、莲子加上芡实,这四位神仙凑一起,专治湿气重引起的困乏浮肿。
下次去湿地公园看到开着紫花的芡实植株,可别只当观赏植物,想想几千年来它在中国人餐桌和药柜间的辗转,就知道这颗小黑珠子里凝着多少养生智慧,毕竟老祖宗说过:"得谷者昌,得土者福",而这水里长出来的芡实,可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