"梗米"这名字听着就让人摸不着头脑,其实啊这就是咱们天天吃的大米!不过在中药铺里它可有个响当当的江湖名号,今天就带大家扒一扒这个"伪装成主食的药材"到底藏着多少秘密。
老中医们嘴里说的"白米""硬米",十有八九就是在说粳米,这货可是药食两用的"斜杠选手",《本草纲目》里早给它盖过章:"粳米温中和胃,益气止泄",别看它现在家家户户当主食,搁古代那可是养尊处优的滋补品,只有坐月子的产妇和病秧子才有资格天天吃。
说到它的中药马甲,最出名的要数"白米"这个艺名,李时珍老爷子在书里特意强调:"新粳热,陈粳凉",这就跟红酒似的讲究年份,刚收成的粳米性子燥,得放两年变成"陈仓米"才能入药,专治拉肚子这种急症,现在药店里卖的"炒米",就是把粳米炒到焦香,专门对付小儿腹泻的偏方。
这米粒儿看着普通,实则暗藏玄机,米油知道不?就是熬粥时浮在表面的那层"米脂",老辈人常说"穷人的参汤",产后体虚的姐妹喝这个比燕窝还补,关键是不花钱!中医管这叫"米精",能养胃阴生津液,比什么保健品都实在。
在南方药店溜达,还能听见抓药师傅喊"硬米",这可不是说米质硬,而是特指那种颗粒饱满的老品种,以前江浙一带的粮店,会把这种米单独装袋,专供中药铺配药,现在超市里买的东北大米,其实很多都是这种"硬米"的后代。
最近养生圈流行"药膳同源",粳米可算出头了,拿它煮粥时加把山药,立马变身健脾八宝粥;配上红枣枸杞,就是滋阴养颜茶,最绝的是广东人的老火靓汤,非得放几粒粳米吊鲜味,这操作跟加味精可不一样,是正儿八经的食疗智慧。
不过要提醒各位,药店里的"米"和厨房里的米可不能混着用,药房讲究"陈米入药",家里煮饭反而要吃新鲜米,去年我就闹过笑话,拿新买的五常大米给老妈熬中药,结果被老中医吐槽:"这哪是治病,分明是添火!"
现在知道为啥中医开方总爱写"粳米为引"了吧?这不起眼的小白米,既能填饱肚子又能调理身子,简直就是居家旅行必备良药,下次煮饭多抓一把,说不定你正在实践千年养生智慧呢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