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总听老中医念叨"辛开苦降甘调中",刚开始还以为是啥神秘咒语,直到上周闺蜜上火长痘,被中医师开了副黄连配桂枝的方子,喝两天居然消停了,这才让我对中药的"酸甜苦辣"起了好奇心。
你发现没有?中药房抓药时师傅总爱把不同味道的药材搭配着来,比如治感冒的桂枝汤,桂枝的辛香能发汗解表,白芍的酸涩收敛止汗,生姜红枣甘草调和口味,这不就是老祖宗留下的"五味交响乐"吗?
说到"辛开",可不只是辣椒那种刺激感,就像春天的嫩芽顶开泥土,辛味药材自带破冰技能,风寒感冒时煮碗花椒水,寒气顺着汗毛孔"哧溜"就溜走了;女性经期腹痛,喝杯姜丝红糖水,温热的辛味能让淤血活络起来,不过别学我当初傻乎乎猛灌胡椒汤,结果半夜嗓子着火——辛味虽好,过犹不及啊!
"苦降"就像消防队的高压水枪,专治各种上火冒烟,记得去年吃火锅上瘾,舌头起泡嘴角烂,中医师开的黄连上清丸里,黄连黄芩苦得我直哆嗦,但三天就把火气压下去了,这苦味好比电梯下行键,能把肺胃里的热毒"嗖"地降到底,不过要避开饭点喝,不然苦得连米饭都打颤。
最有意思的当属"甘五味",甘草绝对是中药界的交际花,上次陪老妈看脾胃病,医生在苦药方里加了片甘草,立马顺口多了,这甘甜味道就像和事佬,既能缓和良药苦口,又能补中益气,更绝的是有些补药会故意炒焦点儿,借焦苦引药性入肾,这操作简直666!
老中医配药就像在厨房做羹汤,比方经典的半夏泻心汤,半夏的辛辣开胃,黄连黄芩苦寒清热,人参甘草甘温补中,这三味凑一起,寒热互佐、升降相因,专治上吐下泻的尴尬症,再比如小柴胡汤里,柴胡的清香带着黄芩的苦意往上走,半夏生姜往下引,中间还有人参甘草坐镇中焦,这配方简直就是人体交通指挥员。
日常养生其实也能偷师这套理论,熬夜后舌尖红得吓人,弄点薄荷菊花茶(辛凉)配莲子心(苦降),再加枸杞(甘平),立马感觉火气退散,要是吃撑了消化不良,陈皮山楂(辛酸)搭着麦芽(甘平),煮壶茶刮油效果杠杠的。
不过要记住,中药不是糖葫芦串儿随便撸,就像川菜讲究一菜一格,中药配伍也得看体质,阴虚火旺的不适合长期吃辛料,脾胃虚寒的要少碰苦寒药,最好找靠谱医师把脉,毕竟咱们普通人分不清自己是"小火慢炖"还是"熊熊烈火"。
现在每次路过中药房,看着那些褐色小抽屉就觉得里面藏着千年智慧,原来老祖宗早就参透了"五味调和"的哲学,辛散如风,苦降似雨,甘润像露,酸收若雾,咸软犹霜,这哪是吃药?分明是在品味天地五行的交响诗啊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