"老板,给我来两盒安神茶!"周五下午三点,长青中药铺子前又排起了队,六十出头的李师傅戴着老花镜,熟练地称量着茯苓、酸枣仁这些草药,玻璃柜台上摆着的铜秤砣已经磨得发亮,这可是从他爷爷那辈传下来的老物件。
这家藏在老城巷子里的中药房,门脸不大却透着股让人安心的劲儿,青砖墙上挂着褪色的"童叟无欺"木匾,药柜里上千个抽屉整整齐齐码着当归、黄芪、人参这些宝贝,每天清晨五点,后院就飘起熬制膏药的香气,这是长青中药雷打不动的老规矩。
要说这长青中药的故事,得从光绪年间说起,李家先祖挑着扁担走街串巷卖草药,靠着几代人积攒下来的古方秘本,硬是在乱世中撑起了这份家业,如今传到李师傅这代,药匣子里还收着太爷爷手抄的《本草拾遗》,泛黄的纸页上密密麻麻记着药材配伍的诀窍。
"现在年轻人总说中药苦,其实是我们没把老祖宗的东西玩明白。"李师傅边说边打开个红木匣子,里头躺着块黑乎乎的膏滋,这是他们镇店之宝——九蒸九晒的益寿膏,光是准备阿胶就要用黄酒泡足七天,黑芝麻要炒到噼啪响,最后用紫砂锅文火慢熬三天三夜,去年有个长期熬夜的程序员,连吃三个月这膏方,原本蜡黄的脸居然有了血色。
别看长青中药守着老方子,其实暗地里可没少琢磨新花样,前几年李师傅的儿子学成归来,愣是把药粉装进便携条盒里,还设计了二十四节气养生茶包,现在店里最俏销的是"熬夜急救包",里面装着西洋参片、枸杞菊花茶,专治年轻人的手机脸,有次直播时,看着李师傅现场演示如何用古法炮制川贝枇杷膏,十万网友抢光了三个月的存货。
后院晾药场最近添了新设备,恒温烘箱和真空包装机都是李家小子捣鼓的,不过老师傅们最得意的,还是保留着手工切制的"刀头活",百斤重的甘草根在砧板上翻滚,刀光闪过就是均匀薄片,这手艺机器可学不来,有回中医药大学的学生来偷师,举着手机拍老师傅切制天麻的手法,视频在网上转疯了。
常来抓药的王奶奶说,长青中药最难得的是"良心价",十年前她来买治风湿的药酒,多少钱记不清了,但配方里的虎骨改成了木瓜丝,既保住了疗效又不让顾客多掏钱,现在每周三上午,李师傅雷打不动地在店门口义诊,街坊们拎着保温杯来灌"养生经"。
最近店里多了个新鲜玩意儿——智能问诊台,触摸屏上点点穴位图,就能打印出体质分析报告,有天初中生小明跟着奶奶来调理脾胃,机器建议喝陈皮山楂水,李师傅瞅见孩子偷偷往嘴里塞薯片,笑着抓了把炒麦芽:"这个泡水喝,比吃零食强!"
暮色渐浓时,李师傅开始整理药斗,他摸着冰凉的铜秤砣,想起父亲临终前的交代:"中药是救命的,更是续命的。"窗外传来快递车的声音,刚熬好的阿胶糕要发往新疆,这个百年老店就像它熬制的膏方,在时光里慢慢沉淀,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人的身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