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总听身边朋友抱怨"年纪轻轻却一身毛病",熬夜加班后的心慌气短、空调房里的手脚冰凉、外卖吃出的脾胃虚弱......其实咱们老祖宗早就在《黄帝内经》里写过:"上工治未病",今天就带大家看看如何用中药养生法,把身体调理成"防病于未然"的状态。
厨房里的中药宝藏 上周去菜市场买山药,发现隔壁王奶奶正把鲜山药切片晒干,她笑着说:"闺女,这个可是健脾养胃的好药材",像山药这种药食同源的宝贝,在普通家庭厨房里随处可见。
-
红枣:每天三颗胜过补药 办公室的小姐妹们总备着红枣当零食,这个习惯真聪明,中医说"日食三枣,长生不老",尤其适合气血不足的姑娘,直接嚼着吃,或者掰开去核泡水,比奶茶店的添加剂健康多了。
-
枸杞的万能搭配法 别只会泡枸杞水啦!我试过枸杞+菊花做护眼茶,枸杞+红枣煮养颜羹,最近发现枸杞+黄芪泡水特别提气,有次采访中医院主任,他说枸杞最适合现代"屏幕族",既能明目又能抗疲劳。
-
陈皮的妙用 广东人爱放的陈皮可不是摆设,上个月感冒咳嗽,我妈用橘皮焙干冲水,加少量蜂蜜,喝两天就好多了,现在家里炖肉必放陈皮,不仅能去腥,还能理气化痰。
跟着节气吃出好气色 去年体检查出乳腺增生,老中医让我记节气食谱,现在冰箱贴着便签:立春喝党参黄芪粥,入伏煮银耳莲子汤,冬至要吃当归生姜羊肉煲。
-
春季升阳吃芽菜 惊蛰前后,我会把绿豆芽和黄豆芽交替吃,配上点香椿苗凉拌,再煮点荠菜馄饨,中医说"春芽生发",这些嫩芽正好帮着阳气往上走。
-
三伏天祛湿有诀窍 广州同事教我用五指毛桃煲汤,这个岭南"人参"真厉害,配上赤小豆、薏米,连着喝一周,脸上油光少了,小肚子也平坦些,记得要避开月经期,不然太寒凉。
-
秋冬收藏季该润燥 北方暖气房里嘴唇干裂,我学着用北沙参炖梨,把梨挖空填上川贝粉,隔水蒸熟,晚上当夜宵吃,有次直播试了这个方子,观众都说比润喉糖管用。
那些年错过的养生黄金时间 以前总觉得养生是老年人的事,直到有天拍短视频熬到凌晨三点,突然心悸手抖,才开始研究《子午流注图》,发现古人真会挑时间养生。
-
早上7-9点胃经当令 现在再也不敢不吃早饭了,会特意煮小米山药粥,这时候喝最养胃,有次忘吃早餐导致胃痛,喝了杯姜枣茶马上缓解。
-
下午3-5点膀胱经活跃 这个时间段我会站起来活动,顺便泡杯荷叶山楂茶,公司行政姐姐学的中医知识,说这时候喝水能帮身体排水湿,特别适合久坐族。
-
晚上9点后要收敛 试过睡前看恐怖片,结果整夜失眠,现在改成泡脚时加艾叶,温度不超过40度,泡到微微出汗就停,中医说"睡前泡脚,胜吃补药",确实第二天精神好多。
都市人的中药急救箱 上个月出差北京遇上雾霾天,嗓子哑得像含了砂纸,幸好随身带着罗汉果,掰碎泡水喝半天就缓过来了,现在出门必备小药包:
应急清单
- 金银花露(上火牙痛)
- 薄荷脑精油(头晕鼻塞)
- 酸梅汤原料包(饭后消食)
- 云南白药胶囊(跌打损伤)
办公室养生三宝 保温杯里泡枸杞菊花决明子,抽屉藏着桂圆红枣姜茶,电脑旁摆盆薄荷,有次直播时嗓子哑,现场泡胖大海让观众看着喝,弹幕都说"学到了"。
避开这些养生误区 刚开始接触中药养生时也走过弯路,
× 盲目跟风喝"网红"药茶 × 把中药当饭吃(过量伤身) × 迷信"越贵越好"(适合才重要) × 忽略体质差异(要先辨寒热)
现在学会先看舌苔:舌红苔黄是热证,适合喝绿茶、金银花;舌淡苔白是寒证,该用生姜、桂圆,去年体检查出湿热体质,老中医给开了红豆薏米丸,吃了三个月痘痘少了很多。
明星都在用的古法保养 翻过刘若英的采访,她每天喝茯苓桂枝饮祛湿;孙俪微博常晒艾灸贴,其实这些方法普通人也能用:
- 三伏灸:在社区医院贴三伏贴,连续三年鼻炎没犯
- 刮痧板:洗澡后用牛角梳刮手臂,出痧后整个人轻松
- 药枕方:药房配的决明子菊花枕,对颈椎特别好
写在最后:中药养生不是让你当"药罐子",而是教会我们顺应天时,把日常饮食变成疗愈,就像我家楼下的中药房老板说的:"好好吃饭,就是最好的补药",从今天开始,试着把养生融入生活,说不定哪天突然发现——那些小毛病不知不觉消失了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