"哎哟!我那罐子生晒参还在灶台上搁着呢!"上周邻居王婶风风火火敲开我家门,额角还挂着汗珠,原来她给老伴儿煎治腰疼的中药时,接了个电话就忘了把主材生晒参下锅,看着砂锅里翻腾的药汤,她急得直跺脚:"这可怎么办?这参可是托人从长白山带的!"
其实像王婶这种情况在老街区的中药铺前常见得很,上个月我陪老妈去抓药,就见着个小伙子捧着手机刷短视频,砂锅里的当归黄芪咕嘟了半小时才想起来人参还躺在布袋里,这些事让我想起早年在同仁堂当学徒时,老师傅总念叨的"参不离壶"口诀。
生晒参这味药材确实金贵,光是今年新参上市,长白山产区的优质五年参就涨到了每斤大几百,但真要是漏放了也别慌,咱们祖辈传下来的智慧能解决,记得去年腊月,我表姑父炖十全大补汤时也闹过这出,他当时用了两招特别管用。
第一招最适合发现及时的情况,要是药汤刚煎开不到半小时,赶紧把人参切成薄片放进去,这时候参汁还能慢慢渗出来,就像泡茶时续水一样,不过要注意火候调小些,大火容易把参汤熬干,我那表姑父当时就是用的这法子,虽然耽误了点功夫,到底没浪费那根野山参。
第二招适合已经煎煮过半的情况,这时候整根人参下锅反而不容易出汁,得把参切成细丝或者薄片,有次我在雷允上看到个老中医的偏方,说这种情况下可以拿银勺顺着锅边慢慢搅动,让参汁均匀渗进药汤里,不过这招对火候要求高,得守着灶台看火。
最绝的是第三招,专治那种完全煮干了才发现的马大哈,去年我们胡同张大爷煮安宫牛黄丸时忘放犀角,就是用的这个方法,把药渣捞出来重新加水,把人参单独用小碗隔水蒸透,等蒸出参油后再兑进药汤里,这法子虽然费事,但能保住药材的性味。
不过老行家都说,补放人参有几个忌讳,头一个是忌用金属刀切参,最好用陶瓷片或者竹刀,不然参汁遇铁会发黑,再者补放时要记得把人参旁边的萝卜一起放进去,这叫"君臣佐使",能调和药性,最后得守着砂锅,参类药材煎煮时间最讲究火候,过了时辰药效就散了。
说到底,煎药时走神的事谁都可能碰上,我师父以前总在药罐边放个铜铃铛,听见响动就想起看火,现在倒是有不少智能煎药壶带定时提醒,但对于咱们讲究药效的人来说,还是得学几手传统的补救本事,就像王婶后来跟我说的:"现在每次煎药都先放参片,再敢忘就把我那紫砂药壶给炖了!"