"抓回来的中药千万别乱煮!"上次我急性肠胃炎去医院开了几包中药,回家图省事直接扔锅里煮,结果被我妈骂得狗血淋头,原来这些年我们全家都犯了熬中药的大忌,今天就带大家看看中药房里那些不传秘诀。
选锅比选老公还重要 那天我拎着塑料袋装的三七、黄连往家里走,正碰上邻居王婶倒中药渣。"丫头你这药打算咋熬?"她瞅见我的不锈钢盆眉头都皱成麻花,后来我才知道,熬中药最忌讳用金属锅,尤其是铁锅铜锅,那简直就是在制造化学武器,现在我家专门备着个粗陶药罐,某宝38块包邮那种,每次用前都要用清水涮三遍。
泡药不是腌咸菜 刚把药材哗啦啦倒进罐子里,就被老妈拦住了:"你当泡茶啊?"原来中药材讲究"冷水浸泡"原则,像人参这种硬骨头至少要泡2小时,上周我抓的治疗痘痘的药方里有石膏,老师傅特别叮嘱要单独包起来,这才明白为啥中药袋都是小包装——有些药材就是不能碰面。
火候比做川菜还讲究 第一次熬中药时我开着最大火,结果没半小时就烧干了,后来跟着社区医院的刘大夫学,才知道武火(大火)文火(小火)要交替用,现在我都备着厨房计时器,解表药头煎15分钟,滋补药要咕嘟40分钟,比炖红烧肉还精细,有次偷懶用电磁炉,结果药汤发黑,吓得我以为中毒了。
特殊药材的VIP待遇 上个月调理月经不调的药方里有阿胶,药房特意给了个小布袋,这才明白"烊化"是啥意思——得先把其他药熬好,关火后把阿胶放进去搅化,还有附子这种毒物,医生千叮咛万嘱咐要先煎1小时,我每次都闻着药味掐表,生怕中毒变新闻头条。
这些坑我替你踩过了
- 别学电视剧里"趁热喝":治感冒的药要热服,但补药烫嘴反而伤胃,我现在都用温度计测到40度再喝
- 药渣别乱倒:小区花园里总有人把药渣埋在树下,说是"发药性",其实我查过这真有中医依据
- 隔夜药怎么存:去年夏天熬的祛湿茶没放冰箱,第二天长毛了,现在我都晾凉后装矿泉水瓶冷藏
- 加糖加蜜要慎重:小时候嫌苦加冰糖,被爷爷骂坏了药性,现在知道罗汉果剪碎代替糖最安全
代煎or自煎?这笔账要算清 社区医院代煎服务确实方便,但我发现他们用的都是统一规格的密封袋,上周抓的治疗失眠的酸枣仁汤,自己熬的能明显看见油星飘着,代煎的却清汤寡水,现在我家冰箱冷冻层常年备着熬好的药汁,用冰格冻成小块,随喝随取特方便。
老祖宗的智慧都在细节里 上礼拜看奶奶熬药,发现她居然用纱布过滤两次,传统药典记载"滤尽渣滓",现在很多药店送的过滤袋太细,反而把有效成分滤掉了,现在我家用豆浆过滤网,既能去掉渣子又不影响药效,还有药罐底部焦糊的"蜈蚣脚"千万不能喝,那是毒性最大的部分。
服药时间表大有学问 治胃病的中药要饭前半小时喝,这点我深有体会,有次偷懒饭后服用,结果反酸烧心折腾半宿,治疗痛经的药得经前一周开始喝,这个月试了下,果然没之前疼得打滚,小孩的退烧中药要少量频服,就像喂猫喝水那样一点点来。
季节不同熬法有变 夏天熬膏方最头疼,去年做的秋梨膏忘记放防腐剂,半个月就长霉斑,现在学会加适量蜂蜜既保鲜又不坏药性,冬天熬外洗的风湿药,老爸非要加两片生姜,说是能激发药力,洗完关节确实热乎乎的。
终极秘诀:鼻子要灵嘴巴要刁 真正的老药工能闻出药汤的火候,上周跟着中医院退休的张院长学,他闭着眼睛抿一口就能说出哪味药少放了,我们现在家熬药都备着试药筷,沾点药汤尝味道,太苦可能是甘草放少了,发酸肯定是山楂剂量不对。
写到这里突然想起个冷知识:古代熬药的"煎熬"二字可不是白来的,有些矿物药真的要熬制三天三夜,现在虽然有破壁饮片,但老中医都说传统熬法才能激发药材的生命力,你家要是也有祖传的药罐子,记得好好保养,那可是会越用越灵的宝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