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天气一热,后台总有人留言说身上长了"火疙瘩",疼得不敢碰衣服,其实这就是老辈人常说的"疖肿",西医叫毛囊炎,中医则认为是体内湿热毒邪往外冒的结果,今天咱不聊抗生素,专门讲讲老祖宗留下的中药妙方,对付这种红肿痛痒的小毛病,真不一定非要去医院!
先搞懂你身上的"火疙瘩"
好多朋友分不清疖肿、痤疮和蚊虫叮咬的区别,疖肿是毛囊深处感染形成的硬块,摸起来滚烫滚烫的,中间还会冒出白头,夏天爱出汗、熬夜吃辣后特别容易冒出来,小孩屁股上、成年人脖子后、老年人背脊两侧都是高发区。
我邻居王姨去年后背长了个大疖子,硬是忍着没挤,结果越肿越大,最后去医院切开引流,老中医跟她说:"这就像火山喷发,堵不如疏,早用中药把火苗扑灭就好了。"
西药治标不治本?试试这些古方
经常长疖肿的朋友都知道,抹药膏只能暂时压下去,过段时间准在附近再冒一个,其实中医讲究"内外兼治",既要清掉皮肤表面的热毒,更要调理身体里的"火炉"。
五味消毒饮(红肿初期必用) 这个方子出自《医宗金鉴》,专治刚冒尖的红肿硬块,金银花、野菊花各15克,蒲公英20克,紫花地丁15克,天葵子10克,水煮开后咕嘟15分钟,一天喝两次,味道虽然苦得像苦瓜汁,但喝完第二天肿块就会软下来。
黄连解毒汤(化脓期救星) 要是摸到软软的波动感,说明里面已经灌脓了,黄连9克、黄芩6克、黄柏6克、栀子9克,加两碗水煎成一碗,早晚饭后温服,记得配合热敷,用纱布蘸药液敷患处,脓头自己会破掉,千万别手贱去挤!
仙方活命饮(久治不愈型) 有些疖肿拖了好几周,又肿又硬像石头,这时候要用穿山甲6克、皂角刺12克、当归尾9克,配上金银花、赤芍,既能破瘀散结,又能托毒外出,不过穿山甲现在很难买,可以用路路通代替。
民间偏方大盘点,便宜又管用
我姥姥以前总说"千层膏药不如一层蒜",还真别不信,去年表弟脖子上长了个大疖子,我用独头蒜捣烂敷了三天,居然真的消下去了,不过蒜泥刺激性强,皮肤薄的地方慎用。
还有马齿苋敷脸法也特灵,菜市场买一把新鲜马齿苋,捣出汁液混点蜂蜜,厚厚涂在疖肿上,半小时后洗掉,这法子特别适合脸上长痘的姑娘,消炎不留痘印。
防复发才是硬道理
老张师傅开了三十年拖拉机,后背疖肿此起彼伏,后来听我建议,每天用夏枯草15克、甘草6克煮茶当水喝,连喝两个月,现在三年都没再犯,这茶能清血热,特别适合爱着急上火的体质。
平时饮食上要少吃肥甘厚味,特别是油炸花生米、卤味这些,多吃绿豆百合粥,每周喝三次,给身体来个"大扫除",洗澡时用艾叶水泡澡,特别是容易长疖肿的部位多搓搓,能疏通经络。
划重点!这些事千万别做
- 别乱挤!手上细菌多,挤破了容易引发全身感染
- 别迷信"拔毒膏",很多含重金属反而伤皮肤
- 糖尿病人、发烧患者赶紧去医院,小病别拖成大病
- 连续用中药三天没好转,趁早找医生别硬扛
最后给大家支个妙招:家里常备如意金黄散,这是中成药粉末,用醋调成糊状敷患处,既能吸脓又能止疼,我车上都放着呢,上次同事嘴角长疖肿,现调现用特别方便。
记住啊老铁们,小疖肿藏着大健康密码,与其等它反复发作,不如趁早调理体质,毕竟身体这台机器要精心保养,才能少亮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