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北京连着下雨,我这老寒腿又开始隐隐作痛,正揉着膝盖呢,隔壁张大姐敲门进来:"老赵头,你这祛湿茶方子还得再给我写一份,上次抓的药喝完浑身轻松!"说着她掏出手机要拍照,我笑着摆摆手:"这方子啊,可是赵绍琴老先生传下来的,咱们胡同里用了三十年的老法子......"
说起赵绍琴老先生,那可是京城有名的"赵三焦",当年我在广安门医院实习时,正赶上老先生给年轻大夫讲课,他总爱穿着布鞋白大褂,说话带着河北乡音:"治病就像修水管,上中下三焦通了,病气自然就排了。"这话我当时似懂非懂,直到后来跟着抄方三个月,才摸着点门道。
赵老最拿手的就是这些看着普通的小方子,就拿祛湿方来说,别家开方又是茯苓又是白术,赵老却常用生薏仁配杏仁,有回我伺候发烧的孙子,赵老来看过舌苔后说:"舌苔腻得像糊墙纸,这是湿热困脾。"随手抓了把荷叶、冬瓜皮,加上三颗乌梅,嘱咐煮水当茶喝,您还别说,孩子当天就退了烧,连着喝三天,小脸又透出红扑扑的血色。
这些年我整理赵老的方子,发现几个门道,头一个是药量轻灵,十克八克的剂量,跟别家动辄二三十克完全不同,有次药材店伙计还嘀咕:"这点药能管用?"结果病人反馈比吃大补汤还见效,第二个是讲究药食同源,赵老开的方子里总能看到玉米须、丝瓜络这些家常材料,去年小区王奶奶水肿,我用她摘的嫩黄瓜入药,配上赵老的利水思路,三天就消得差不多。
最绝的是赵老的"三因制宜",同样湿气重,南方人和北方人用药不同,前年老家亲戚寄来腊肉,我吃了腹胀,赵老让我在祛湿方里加神曲,他说:"腊肉是陈年之物,得用消食的药引子。"果然两剂药下去,肚子松快多了,还有次给工地小伙子开方,特意加了点藿香正气水的思路,赵老说体力劳动者出汗多,得兼顾解表。
现在年轻人也爱找赵老的方子,我闺女同事常年熬夜长痘,按赵老"肺主皮毛"的理论,用枇杷叶煮水擦脸,配合桑白皮泡茶,半个月痘痘就瘪下去,不过赵老常提醒:"三分治七分养,冰饮料烧烤摊可得忌口。"现在这些方子我都记在手机备忘录里,街坊们随时要随时发。
要说赵老方子为啥经得住时间考验?关键在辨证准,去年给楼下刘会计看便秘,赵老思路不是猛泻,而是用莱菔子通气,他说:"大便干像羊粪蛋,是肺气不降闹的。"果然五副药下去,不仅通便,连咳嗽都好了,这种整体调理的思路,现在中医院校反而讲得少了。
最近中药材涨价,有街坊嫌药费贵,我就教他们用赵老的替代法:鲜芦根用甘蔗代替,佩兰换成紫苏叶,虽然药效稍减,但胜在方便省钱,赵老生前总说:"中医要走进柴米油盐,才是活学问。"这话我越品越觉得有道理。
要是您也想试试赵老的方子,记住三个窍门:晨起空腹喝最好,煮药时间别超半小时,喝三天不管用就得找大夫调方,毕竟每个人的体质像指纹一样独特,好方子也得对症下药,下次您要是看见胡同口晾着草药,准是我在那晒赵老留下的"三焦调和散"呢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