白壳到底是啥? 前两天收拾药箱翻出包中药,看见上面写着"白壳"俩字,我愣是没反应过来这是啥,后来问了老中医才知道,这玩意儿就是银杏果的外壳!要说这中药名可真够让人摸不着头脑的,明明白白长在银杏树上,非得叫个"白壳",搞得我还以为是什么贝壳类的药材呢。
那些年我们叫错的名字 其实白壳在各地还有不少"小名",北方人习惯叫它银杏壳,南方有些地方称它为白果衣,老辈人还管它叫"公孙树果皮",毕竟银杏树生长缓慢,爷爷种树孙子才能吃到果子,最有意思的是安徽亳州药市,老药商们常喊它"银杏仁外衣",听着就像在说坚果零食似的。
藏在壳里的大乾坤 别看这层白乎乎的外壳不起眼,人家可是正儿八经的中药材,晒干后的白壳会卷成筒状,表面布满细密的皱褶,凑近闻还有股淡淡的银杏香,老中医教我个诀窍:用手捏着特别脆的才是好货,要是发潮变软,药效就要打折扣了。
千年古树的贡献清单 银杏树堪称植物界的活化石,它的全身都是宝,绿油油的叶子能治心血管疾病,乳白色的果肉止咳平喘,就连这层不起眼的外壳都是解毒高手,我查了本草纲目才发现,李时珍早就记载过白壳的功效,说它能"敛肺定喘,止带浊",看来古人早就摸清了它的脾气。
厨房里的中药宝藏 上次咳嗽老不好,我妈就给我煮了白壳糖水,把两三个白壳捣碎,加冰糖炖半小时,喝着有点杏仁苦香,没想到连喝三天,嗓子真的舒服多了,现在我家炖排骨汤还会扔几片进去,既能吸油沫又能给汤添股独特的香气。
外用的神奇功效 前阵子被蚊子咬得满腿包,外婆教我用白壳煮水晾凉后捈,捣碎的白壳泡出淡黄色的药汤,捈上去凉丝丝的,居然比花露水还管用,邻居阿姨还说过用它泡水洗头发,能去头屑,不过我试过一次总感觉头发沾着股药味,可能还是得少放点。
使药小贴士 老中医叮嘱过,白壳性寒,脾胃虚寒的人要少吃,新鲜白壳含有微量毒素,必须晒干或炒制后才能用,我见过有人拿它泡茶,结果喝得拉肚子,其实就是没处理到位,最保险的方法还是入汤煎煮,高温能去掉大部分刺激性成分。
鉴别真假有妙招 市场上有用其他果壳冒充的情况,记住这三个窍门:真品白壳内壁有深褐色斑点,像星星一样分布;折断时会露出银白色的芯;放嘴里嚼有轻微苦涩后回甘,要是尝着只有苦味或者完全没味道,那肯定是假货无疑。
现代研究新发现 最近看到医学杂志说,白壳里的黄酮类物质能抗氧化,实验室里还能抑制某些细菌,不过这些新用途还在研究阶段,咱们日常使用还是按照传统方法来比较稳妥,倒是可以期待以后开发出更多银杏周边产品,说不定能做出天然护肤品呢。
储存有门道 去年收的白壳忘在柜子里,结果全霉变了,现在学聪明了,用铁罐装好放干燥剂,搁在阴凉处,要是量大可以像存茶叶那样放冰箱冷冻,随用随取,记得别跟肉类挨着放,这玩意儿吸味厉害,染上油烟味就糟蹋了。
这层不起眼的白壳,陪着银杏树走过亿万年岁月,从《本草拾遗》到现代药房,默默发挥着自己的价值,下次见到银杏树,不妨捡起几片掉落的白壳,想想这背后藏着多少代人积累的用药智慧,不过可别乱摘公园里的银杏果哦,那些都打过农药的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