百年紫菀中药世家,藏在药香里的五代人坚守

一归堂 2025-04-26 科普健康 1602 0
A⁺AA⁻

"咳嗽痰多别慌张,紫菀泡水赛良方"——这句在江南民间流传的顺口溜,藏着一个跨越百年的中药传奇,在浙江桐乡的弄堂深处,"紫菀中药世家"的牌匾已静静悬挂了五代人的时光,每天清晨五点,当第一缕晨雾还未散去,第七代传人李守仁就会推开老药铺的雕花木门,开始一天的本草修行。

【紫菀不是路边野花】 很多人第一次听到"紫菀"二字,总会误以为是某种珍稀花卉,其实这种开着淡紫色小花的菊科植物,早在《神农本草经》里就被列为中品药材,不同于寻常花草,紫菀的药用价值全在它纤细的根茎——经过九蒸九晒的紫菀根,既能润肺下气,又能消痰止咳,配上冰糖炖煮,就是老咳喘患者的救命汤方。

李家药铺的玻璃柜台里,永远摆着个敞口陶罐,里面盛着深褐色的紫菀饮片,这些看似普通的切片,都是李家人凌晨三点打着手电筒,在自家药田里逐株采挖的三年生紫菀。"春采根,秋收籽,霜降前后最相宜",这是李家祖辈传下的农谚,如今六十岁的李守仁仍保持着徒手分拣药材的习惯,他说机器筛拣会漏掉那些带着泥土芬芳的细微根须。

【五代人的草木春秋】 要说这紫菀情缘,还得从光绪年间说起,李家太爷爷挑着担子走街串巷卖草药时,偶然救下个咳血的富商,三副紫菀配伍的药方下去,竟让富商多年顽疾痊愈,为表感激,富商送来块"杏林春暖"的楠木匾额,从此李家就在桐乡扎下了根。

到李守仁父亲那辈,遇上特殊年代,药铺被改成合作社,老掌柜偷偷把紫菀种子缝在棉袄夹层,带着全家到郊外开荒种药,寒冬腊月挖地基般的冻土,春夜里举着油灯捉虫,硬是在红土地上保住了紫菀的血脉,如今药圃里的那株百年紫菀王,据说就是当年幸存的幼苗长成的。

【古法炮制的指尖艺术】 走进后院晾药场,竹匾里的紫菀正在晨光中舒展身姿,李守仁的女儿李宛君正拿着把梧桐木铲翻动药材,她继承父亲对火候的敏感,能精准把握九蒸九晒的时辰。"头蒸用武火,二蒸改文火,每次晾晒要等辰时露水干透......"这些口诀都是跟着奶奶在灶台前学来的。

最考验功夫的是切制饮片,李家祖传的柳叶刀法,要求刀刃与药材呈四十五度角斜切,每片厚度恰好能映出人影,去年有个药商想出高价买断他们的切药技艺,却被李守仁一句话回绝:"这手艺是祖宗留给病人的,不是商品。"

【新时代的本草答卷】 面对网购冲击,李宛君没少头疼,直到有天看见父亲给邻村小孩治哮喘,她突然开了窍——在直播间教大家辨认道地药材。"看这紫菀断面有没有金黄筋脉""闻闻是不是带着蜜香的苦涩",三个月就圈粉二十万,现在药铺柜台上摆着二维码,扫码就能看到紫菀从播种到成药的全程记录。

最近李家还开发出紫菀陈皮膏、草本润喉糖等新品,有次暴雨冲垮药田,李守仁硬是带着全族人用手刨出排水沟,看着满身泥泞的老爷子,女儿悄悄把直播收益转进药农帮扶基金。

暮色中的药铺亮起暖黄灯光,李守仁正在给孙子讲《本草纲目》里的紫菀典故,墙边陶罐里煨着的紫菀茶咕嘟作响,混着当归的香气漫过青砖地面,在这个机器轰鸣的时代,总有些手作的温度,会在光阴里酿出愈陈愈香的药性,就像李家药柜上那行小字写着的:"草木有灵,唯诚可托"

猜你喜欢

17782058171 29644969