"张师傅,您看这批前胡品相怎么样?"清晨六点,皖南山区薄雾未散,宁国市甲路镇中药材加工户老张家的院子里,刚采收的药材正摊开在竹匾上,老张戴着老花镜,手指捻起一片黄白色的根茎,放在鼻尖轻嗅:"火候还欠三分,得再烘两时辰。"
这间飘着药香的老屋,见证着宁国中药材加工户们的百年传承,在电商直播横扫千军的今天,这群守着古法炮制技艺的手艺人,却在拼多多、抖音等新渠道闯出了年销千万的"逆袭"故事。
竹匾簸出的千年手艺
推开老张家斑驳的木门,迎面扑来混合着木香与草药味的独特气息,墙上挂着的蓑衣、墙角码放的桑木刨刀,都在诉说着这里与大山的渊源。"我们祖辈给徽商当药材伙计时,就讲究'修治虽繁必不敢省人工'。"老张边说边演示切制工序,厚朴皮在他手中翻飞如蝶,斜刀、直刀、推刀交替变换,切出的饮片薄如蝉翼却片片完整。
这种对古法的坚守,在甲路镇形成了独特的"行规",每年立冬后,家家户户都会支起炭火炉,用桑木炭文火慢烘太子参,老张媳妇熟练地翻动竹匾里的药材:"急火出焦味,慢火伤药性,这火候全凭眼睛鼻子判断。"他们加工的元胡,在安徽亳州药市能卖出比普通货高20%的价钱。
直播间里的传统新生
改变悄然发生在2019年,当时正在读电商专业的小女儿张晓雯,把父亲的工作场景拍成短视频上传抖音,画面里,古法炮制过程配上《本草纲目》的解说,意外收获了数十万点赞。"很多年轻人留言问,这些药材能不能做养生茶。"这个发现让老张灵光乍现。
如今走进老张家的加工车间,传统晾晒场旁多出了真空包装机和激光喷码机。"这是给广州养生馆定制的茯苓丁,每袋都要打上溯源码。"正在打包的学徒小王说,他们开发的"药食同源"产品线,把传统的丹皮、白术切片变成了精致礼盒,通过电商平台卖到北上广深。
产业链上的"破壁"之战
在宁国市中药材产业园,38岁的陈明辉正盯着烘干机的温度显示屏,这位返乡创业的年轻加工户,把祖传的九蒸九晒工艺与现代科技结合,研发出即食阿胶糕生产线。"传统方法要晒七天,现在我们用低温热泵烘干,既保留药效又符合食品安全标准。"
当地政府的扶持让改变加速,农业局组织的GMP认证培训,让中小加工户也能接订单;邮储银行推出的"中药材贷",解了春季收购资金的燃眉之急,更让陈明辉兴奋的是,他们联合开发的中药材提取物,最近拿到了韩国化妆品企业的采购合同。
山林间的"双碳"密码
在南极乡的万亩林下种植基地,加工户们摸索出生态致富的新路径。"以前挖野草药伤根系,现在我们在香榧林下套种黄精。"中药材经纪人老李算着生态账:林下仿野生种植既保护水土,产出的黄精多糖含量比普通种植高15%,这种"林药模式"让全镇人均增收3000元。
老张家的最新尝试更显"极客"范——用光伏板覆盖晾晒场,发的电不仅够加工设备运转,余电还能并网创收。"晒药材最怕连阴雨,现在我们用空气能烘干机,再也不用看天吃饭。"他指着屋顶的太阳能板笑道。
夕阳西下,老张家的晾药场上泛起金黄的光晕,那些承载着古法智慧的竹匾,此刻正与智能温湿度计为邻;老师傅们讨论药效的乡音,和着手机里传来的订单提示音,在宁国的深山里,一场传统与现代的"双向奔赴",正在续写着中药材产业的新篇章。
(本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