手脚冰凉、吃饭不香?这份温补气血脾胃的中药方子,让你从内暖到外!

一归堂 2025-04-26 科普健康 1602 0
A⁺AA⁻

开头:
姐妹们有没有这种感觉?明明年纪不算大,却总被“虚”缠上——手脚冰凉像冰块,吃饭不香还胀气,熬夜后脸色蜡黄得像“黄脸婆”,稍微累点就心慌气短……其实这些小毛病,多半和气血不足、脾胃虚弱有关!今天咱不聊那些高大上的保健品,也不整虚的食疗偏方,直接上硬核干货——老中医都在用的温补气血脾胃中药方子,搭配日常养护技巧,帮你把底子调得稳稳的!


为啥气血和脾胃这么重要?

说白了,气血就是身体的“电量”,脾胃则是“充电宝”——吃进去的食物得靠脾胃运化成气血,再输送到全身,要是脾胃虚了,就像充电器接触不良,吃再多好东西也白搭!气血不足的人,冬天怕冷、夏天怕空调,姨妈期疼得直冒汗,连头发都枯黄易断……这些问题通通找上门。

举个栗子:
隔壁王姐天天喝奶茶吃烧烤,结果不到30岁就满脸暗疮、便秘口臭,这就是脾胃运化不动垃圾,气血淤堵的表现;反观楼下李奶奶,70岁还能跳广场舞,人家可是几十年雷打不动喝山药粥的主儿!所以说,养气血=养命根,调脾胃=稳根基。


经典温补气血方子,收藏备用!

中医讲究“对症下药”,但普通人也能用些平和滋补的方子,以下是几个流传百年的“基础款”,温和不上火,适合大多数人调养:

八珍汤:气血双补“万能方”

  • 配方:人参9g、白术9g、茯苓9g、甘草6g(四君子汤打底,健脾),加当归9g、川芎6g、白芍9g、熟地9g(四物汤补血)。
  • 作用:一边补气(四君子),一边补血(四物),堪称“中庸之道”,适合长期熬夜、脸色苍白、疲乏无力的人。
  • 注意:人参可换成党参(便宜又温和),熟地煮久了容易腻胃,可加姜片缓解。

归脾汤:心脾两虚救星

  • 配方:黄芪15g、党参12g、白术9g、茯苓9g、龙眼肉10颗、酸枣仁9g(补心脾)、木香6g(防滞气)、甘草3g。
  • 作用:专治“想太多伤脾”——比如失眠多梦、心悸健忘、食欲差,上班族压力大、学生党备考焦虑,喝它准没错!
  • 小贴士:龙眼肉记得去核,否则燥热上火;加点红糖调味更顺口。

理中汤+小建中汤:脾胃虚寒必备

  • 理中汤(基础版):人参6g、干姜5g、白术9g、甘草3g。
  • 升级版小建中汤:理中汤基础上加饴糖(麦芽糖)30g、桂枝6g、白芍12g。
  • 作用:怕冷、腹痛腹泻、吃饭没胃口?这俩汤专门暖脾胃!尤其是小建中汤,喝完肚子暖暖的,像敷了张热水袋。
  • 重点:干姜别用生姜代替!后者偏表散,前者才够力道;饴糖买不到可用蜂蜜替代,但别加太多。

中药怎么喝才有效?避坑指南!

  1. 别当水喝!
    中药再补,也是药!连续喝1个月没改善,赶紧停,可能是药不对症。

  2. 避开禁忌食物
    喝药期间少吃生冷(冰饮、生鱼片)、油腻(火锅、炸鸡)、萝卜(破气)!否则一边补一边漏,白费功夫。

  3. 舌象自查
    舌头淡白、齿痕多→适合温补;舌苔黄厚、嘴角长痘→暂停,可能湿热重,先祛湿再进补。

  4. 加减灵活
    怕冷加肉桂,腹胀加陈皮,血虚加阿胶……具体咋调?还是得让中医师望闻问切!自己瞎改方子,小心补成“火炉”。


日常养护:把吃药变成习惯!

光靠中药不够,还得从吃喝睡动四方面“加固防线”:

食补加持

  • 早餐必吃:山药粥(健脾)、鸡蛋(补气血)。
  • 零食替换:核桃、红枣、南瓜籽(随身装一把,饿了就嚼)。
  • 炖汤公式:鸡肉/羊肉+黄芪+当归+枸杞,盐少放,汤喝肉也吃!

睡觉才是大招
晚上11点前睡!熬夜最伤阴血,再好的药也补不回熬掉的精气神,实在睡不着,睡前泡脚加艾叶,引火归元。

动起来,别瘫着!
每天快走30分钟(微微出汗),学猫式瑜伽(跪趴抬腰,拉伸脾胃经络),周末晒背补阳气,久坐伤脾,多起身溜达!



说到底,温补气血脾胃不是一朝一夕的事,但坚持几个月,你会发现——手脚不再冰凉,上厕所规律了,脸色透亮了,连姨妈都变得“温柔”了!不过划重点:中药只是助攻,健康作息才是MVP!赶紧把方子收好,从明天开始,给自己煮碗

猜你喜欢

17782058171 29644969