辽宁省中药种植面积突破150万亩!荒山坡上长出金疙瘩的秘密

一归堂 2025-04-26 科普健康 1604 0
A⁺AA⁻

"以前这山沟沟里全是野草,现在可都是宝贝!"在辽宁岫岩满族自治县的山坡上,药农老张蹲在地里,捧着刚挖出的玉竹笑得眯起了眼,像他这样的中药材种植户,在辽宁已有超10万户,全省中药材种植面积更是连续五年保持15%以上增速,223年突破150万亩大关,这片黑土地上,究竟藏着怎样的致富密码?

从"靠天吃饭"到"向山要钱"的逆袭

在桓仁满族自治县,60岁的朝鲜族阿妈金今女正带着乡亲们移植人参。"过去守着长白山余脉不会用,如今县里派技术员手把手教。"她指着远处梯田式的参棚说,"去年我家5亩林下参收入顶过去种玉米三年!"这样的场景正在辽东山区遍地开花。

辽宁中医药大学教授李国栋带着学生在凤城市调研时发现,当地农民把板栗林改造成果桑种植基地,"果桑叶能养蚕,果实入药,枝条还能做菌菇培养基,一亩地能挣四茬钱",这种立体种植模式让原本荒废的坡地成了"聚宝盆"。

政策礼包催生"草药经济"

省农业农村厅2022年发布的《辽宁省中药材产业发展规划》可不是摆设,在宽甸满族自治县,返乡青年王强申请到30万元特色种植贷款,还享受每亩600元的补贴。"政府给配滴灌设备,无人机打药队随叫随到。"他指着正在作业的植保无人机说,"现在种药材比外出打工划算多了"。

更让药农们吃下定心丸的是"订单农业"模式,本溪药企与200多户农户签订保底收购协议,五味子鲜货价格从每斤8元涨到15元仍供不应求。"企业需要多少我们就种多少,再也不用愁销路。"新宾满族自治县种植大户刘永刚算着账:每亩林下参年收益超2万元,比种玉米翻20倍。

道地药材闯出国际范儿

在西丰县鹿茸制品产业园,流水线上正在包装梅花鹿鹿茸片,这个曾经的贫困县靠着"梅花鹿+林下参"特色种植,产品远销韩国、东南亚。"我们的鹿茸有效成分含量比国标高15%,价格卖得比吉林货还贵!"县长直播带货时自豪地说。

辽宁的中药版图可不止山参鹿茸,在阜新沙地,甘草、黄芩等耐旱药材让流动沙丘变成绿色银行;大连庄河的海滨滩涂上,大规模种植的辽海藻正在研发新型海洋中药;就连沈阳郊区的设施农业大棚里,铁皮石斛、金线莲等珍稀品种也实现反季节种植。

产业链条上的新生机

走进本溪高新区的中药提取物车间,穿着白大褂的技术人员正在操作提取设备。"这台德国进口设备每小时能处理2吨药材,提取率提升30%。"车间主任指着储罐说,"我们给康缘药业供应原料,光这项业务每年就带动周边3000亩种植基地"。

更让人惊喜的是中药与旅游的跨界融合,千山风景区推出"识药寻宝"体验游,游客跟着老中医辨识山间草药;丹东蒲石河森林公园开辟药用植物研学路线;锦州义县的菊花节期间,每天有两万游客涌入观赏药用菊海。

夜幕降临时,新宾满族自治县的中药材交易市场依然灯火通明,来自安徽的药商李经理边验货边说:"辽宁的北苍术品质全国一流,我们这次要包10辆冷链车直发亳州。"据统计,全省中药材年交易量突破80万吨,产业链综合产值达300亿元。

站在凤凰山的观景台上俯瞰,层层叠叠的药材田像绿色阶梯铺满群山,这个曾以"钢都"闻名的工业大省,如今在中医药领域悄然崛起,当荒山坡上的辽五味飘香海外,当林下参成为乡村振兴的新引擎,辽宁正用实际行动诠释:黑土地里不仅能长粮食,更能生长出致富的希望

猜你喜欢

17782058171 29644969