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这天气就像小孩的脸,前两天还艳阳高照,今天就阴雨绵绵,每次换季降温时,总有人跟我抱怨关节像灌了铅似的沉重,晚上睡觉盖多厚的被子都发凉,其实啊,这些都是"风邪""湿气"在作怪!咱们老祖宗对付这些毛病可有绝招,今天我就带大家认识几味专治风湿骨痛的中药高手。
藏在厨房里的祛风大将 要说最亲民的祛风中药,当属家家灶台上都有的生姜,别看它不起眼,却是驱寒除湿的行家,记得去年梅雨季,邻居王阿姨的膝盖疼得下不了楼,我用老姜切片炒热敷在她关节上,不过半小时就见效,这辛温热性的小家伙,最能对付刚受寒引起的风寒湿痹。
深山里的千年祛湿智慧 要是碰上顽固的风湿骨病,就得请出艾草这位"湿地清洁工",小时候在乡下,常看见老人采来艾叶晒干做成艾条,后来才知道这苦辛温的药材不仅能灸穴位,泡水洗澡还能逼出骨子里的寒湿,现在药店卖的艾草贴,其实就是古法改良的懒人版祛湿神器。
药食同源的调养秘诀 真正的养生高手都知道,祛风除湿不能光靠吃药,我们广东人最爱的五指毛桃汤,就是食补界的明星选手,这种闻着像椰子的中药材,既能健脾祛湿,又能缓解四肢困重,上周我给坐月子的表姐炖汤,加了几片五指毛桃,她说喝完整个人都轻松了。
现代人的通病怎么破 别以为祛湿只是老年人的事,现在年轻人贪凉喝冰饮、整天呆在空调房,湿气照样找上门,我同事小李天天喊腰酸背痛,我给他支了个土法子:用花椒煮水泡脚,这红彤彤的小果子可是散寒除湿的能手,坚持泡一周,他早上起床终于不犯困了。
季节交替时的防护指南 清明时节雨纷纷,这种湿热交加的日子最难受,老中医教我个妙招:用苍术、藿香各10克煮茶喝,这两味药一个燥湿健脾,一个芳香化浊,对付梅雨季节的黏糊糊特别管用,记得要趁热喝,让药性顺着喉咙往下走,把关节里的湿气都赶出来。
日常保健的小心机 其实祛风除湿早就融入了我们的生活,你看家家户户端午挂的艾草,重阳节佩的茱萸,都是古人智慧的结晶,现在市面上那些祛湿茶包,多半离不开茯苓、白术这些经典药材,我最近迷上了用砂仁煲鲫鱼汤,鱼肉鲜甜还不腥,连着喝三天,手指头都不胀了。
辨别体质很重要 不过可不是所有人都适合猛吃祛湿药,有次看诊见个姑娘满脸冒痘还喝红豆薏米水,这不火上浇油嘛!湿热体质要配点清热药,寒湿体质才适合温补,建议大家先找中医把个脉,别自己乱吃药反而伤身。
懒人必备的外用法宝 实在懒得煎药的朋友,膏药贴总该备着吧?但现在的膏药可讲究了,藏红花、透骨草这些名贵药材都往里加,我家里常备着麝香壮骨膏,打球扭伤或者吹风受凉时贴上,那股热辣劲能把寒气都逼出来。
环境除湿的小窍门 除了吃药调理,居住环境也很重要,南方回南天时,记得关好门窗,用除湿机比什么都强,我家老人还爱用粗盐炒热装布袋,放在床垫下面吸潮,这土方法比烘干机还管用。
四季养护的时间表 最后送大家个顺口溜:"春季防风吃香椿,夏天祛湿喝冬瓜,秋燥润肺百合粥,冬令进补羊肉汤",记住每个节气都有自己的养生重点,跟着老祖宗的智慧走,风湿疼痛自然就绕道走啦!
这些祛风除湿的中药智慧,都是几千年流传下来的真本事,不过再好的药也得坚持用,配合规律作息才行,现在年轻人总熬夜刷手机,再好的祛湿方子也经不住这么折腾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