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整理老家阁楼时翻出个泛黄的布袋,里面装着蝉蜕、蜂房之类的"奇怪物件",奶奶说这是她年轻时从中药铺收着的"宝贝",专治小孩夜啼和上火咳嗽,这些看起来毫不起眼的小虫子,居然在中药房里身价翻倍,这让我对这个特殊药材类别产生了浓厚兴趣。
要说昆虫入药的历史,能追溯到老祖宗那会,李时珍在《本草纲目》里专门列了"虫部",收录了40多种昆虫药材,古人发现这些飞禽走兽虽然长相特别,却能解决很多疑难杂症,就像蝉蜕这玩意,知了猴褪下的空壳,居然能治小儿惊风,老中医说这叫"以皮达皮",用动物的外壳来调理人体的表皮病症。
咱们先来说说最常见的蝉蜕,每到夏夜,老家的树林里总能看到举着手电筒捉知了猴的人,其实真正入药的是它们褪下的壳,收集起来晒干就是一味中药,这味药最拿手的是疏散风热,小孩子感冒发烧总不好,用蝉蜕配薄荷煮水,喝两次就能见效,更神奇的是用它煎汤外洗,能治皮肤瘙痒,老人家说这叫"以蜕治蜕"。
再说说蜜蜂家族的贡献,新鲜蜂蜜不用说,光是蜂蜡就能做成药丸外壳,最厉害的当属蜂毒,现在有些风湿专科医院还在用蜂疗,记得邻居王大爷以前腿疼得走不了路,去医院打蜂毒针,现在还能天天晨练,不过新鲜蜂毒得经过特殊处理,直接用可是要出人命的。
小时候最怕去中药铺闻那个僵蚕,白花花的像蛆虫,其实这玩意儿是家蚕感染白僵菌后的尸骸,别看长得吓人,却是治疗惊痫抽搐的良药,现在有些养殖场专门培育僵蚕,据说价格比黄金还贵,老中医开方子时常搭配全蝎、蜈蚣,这三味虫药组合起来,对中风后遗症特别有效。
土鳖虫可能很多人不熟悉,其实就是簸箕虫,这黑乎乎的小东西专治跌打损伤,武侠小说里常有"接骨丹"多半含土鳖成分,现在运动损伤诊所还把它制成胶囊,运动员韧带拉伤吃这个好得快,有意思的是这虫分公母,公的叫"土元",母的叫"土鳖",药效也不太一样。
五倍子算是昆虫界的"化学家",它是角倍蚜寄生在盐肤木上形成的虫瘿,这黑褐色的疙瘩能敛肺降火,拉肚子含颗五倍子糖浆特别管用,现在有些化妆品还添加五倍子提取物,说是天然收敛剂,看来古人早就懂"以虫护肤"的道理。
现代人对这些"歪门邪道"的药材接受度越来越高,前阵子看新闻说某药企研发出蝉蜕提取物护肤品,主打抗敏修复,还有把蜂胶做成口喷剂的,说是能改善口腔溃疡,不过要我说,这些昆虫药材最神奇的地方还是复方配伍,就像老家治蛇毒的秘方,要把蜈蚣、蟾酥和雄黄按特定比例研磨,多一分少一分都不行。
当然用虫药也得讲究方法,比如斑蝥有毒,必须用糯米炒制减毒;九香虫要文火焙干;地龙(蚯蚓)得去掉内脏洗净,老药工说处理虫药就像伺候祖宗,差个火候药效就大打折扣,现在药店卖的都是炮制好的,但在古代这可是考验医师真功夫的技术活。
最近发现年轻人流行"中药养生局",有人用蟋蟀泡酒壮阳,拿蜗牛黏液敷脸,虽说有些偏方确实有效,但胡乱进补可能适得其反,就像蝉蜕性寒,体质虚寒的人吃了反而拉肚子,建议想尝试虫类中药的朋友,最好先找中医师辨证,别把养生搞成冒险。
从原始社会茹毛饮血到现代分子中药,这些爬的飞的小生命在中医药领域写了三千年传奇,它们既是大自然馈赠的良药,也是古人智慧的结晶,下次看到中药方子里的"虫"字旁药材,可别急着嫌弃,这里面藏着的学问大着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