"喝碗凉茶都要十几块,抓副去火中药咋像开盲盒?"这倒问出个好问题,在中医药店浸淫多年的我发现,看似简单的清热方子,价格能差出十倍不止,这里面可藏着不少学问。
药材成本决定价格基准 去年陪老妈去抓药时,抓药师傅边称金银花边唠叨:"前年这时候才60块一斤,现在翻三倍!"中药材本就是看天吃饭的行当,同是夏枯草,河南产和安徽产的差价能到腰斩,更别提那些需要人工采摘的野菊花、蒲公英,光人工费就占大头。
组方搭配暗藏价格玄机 别看都是清热解毒,有人开个三黄片只要几块钱,真要配上犀角地黄汤,那价格就得翻倍跳,上个月邻居家孩子高烧不退,老大夫开了含羚羊角的方子,光这味药就抵得上普通三副药钱,其实多数家常去火药包不过二三十,要是药房给你开了上百元的方子,建议多问两句。
购买渠道里的差价陷阱 中医院代煎服务确实方便,但每副加收20元服务费就让人肉疼,我常去的老字号药房搞活动时,买五送一还算厚道,最坑的是景区特产店,把杭白菊装进精美铁盒,价格直接翻五倍,懂行人都知道,同仁堂的桑菊感冒片和药店现配的桑菊饮,效果差不多但价格差两倍。
地域差异造就价格鸿沟 在亳州药材市场,薄荷叶论斤卖不过二十来块,到了三亚旅游区变装成"黎族秘方"就能卖八十,更有意思的是香港街头凉茶铺,碗底沉淀的几片甘草就能收你35港币,同样配方在深圳中医院只要半价。
省钱妙招大公开
- 认准当季药材:夏季买荷叶番泻叶,冬季囤知母麦冬,应季药材不仅便宜还新鲜
- 善用食药同源:鱼腥草折耳根这些野菜,菜场三块钱能买到一大把
- 巧选替代药材:嫌西洋参贵就用太子参,觉得石斛贵改用铁皮枫斗
- 关注节气促销:三伏天祛暑茶配方普遍八折,立秋润燥方买二送一
警惕三大消费误区 ×越贵越好:百年老陈皮固然金贵,但普通新会皮三年内的效果相差无几 ×进口迷信:高丽参未必比东北人参更适合中国人体质 ×过度滋补:实热证用太多阿胶反而闭门留寇
记得去年流感季,社区诊所开出的银翘散基础方,生石膏15克知母10克连翘9克,加上麦芽糖调味,总共花费28元,而隔壁保健品店卖的"抗病毒中药茶饮",不过是换了个包装的同类配方,售价却高达168元,所以说看懂门道才能少花冤枉钱。
最后提醒各位,清热药虽好但不可贪杯,就像广东人爱煲的冬瓜薏米汤,每周喝两次刚好利湿,天天当水喝反倒伤阴,如果连续吃三天中药还不见效,赶紧停服去看医生,毕竟对症才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