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些中药名你能读对几个?90%的人都会念错!

一归堂 2025-04-25 科普健康 1606 0
A⁺AA⁻

"医生,这药方上写的什么?蜈蚣我认得,但'䗪虫'是啥?"老张攥着药方冲进中药房,脸涨得通红,抓药的小哥憋着笑递过药盒:"您念的是'zhè虫',其实应该读'zhè虫'......"没想到中药名里的坑这么多吧?今天咱们就来扒一扒那些让人舌头打结的中药读音,看完保准你不敢随便开口念药方!

【第一关:看着像拼音实则暗藏玄机】 首当其冲的就是"白术"(bái zhú),多少新手看见"术"字就条件反射读成"shù",殊不知在中药界它偏偏要读"zhú",老中医教你个损招:联想"技术"的"术"读"shù",但药材里带"术"的全读"zhú",苍术"(cāng zhú)、"莪术"(é zhú),记住这个规律,下次在药房就能假装老司机了。

再说说"川芎"(chuān xiōng),这字看着就像"川"+"弓",但"芎"偏偏要读"xiōng",有个中医世家的小姑娘告诉我,她小时候背药名时编了句顺口溜:"川芎像弓弦,读音却要凶(xiōng)",现在想想,这谐音梗确实比死记硬背管用。

【第二关:多音字的致命诱惑】 "龟甲"(guī jiǎ)绝对是多音字界的卧底,多少人看见"龟"就条件反射读"qiū",其实在中药里它铁定读"guī",倒是"龟兹(qiū cú)"这种西域古国才读"qiū",老师傅教我们观字形辨音:"甲"指龟壳,跟"盔甲"的"甲"同音,连起来就是"穿盔甲的乌龟",想忘都难。

更坑的是"牛蒡子"(niú bàng zǐ),"蒡"字明明写着"旁"的发音,结果偏要读"bàng",这就像看到"螃蟹"读"páng xiè",结果中医说该读"pang xie"——虽然实际读音没变,但总让人心里犯嘀咕,牛蒡=牛棒",想象这药材长得像棍子,读音就稳了。

【第三关:生僻字的降维打击】 准备接招"䗪虫"(zhè chóng)!这个虫字旁的生僻字,读快了像在咳嗽清嗓子,其实它是土鳖虫的别称,在《金匮要略》里就露过脸,民间高手传授记忆法:左边"疋"是"足"的异体字,右边"虫"说明是虫子,合起来就是"脚多的虫子",专治跌打损伤,下次看见直接念"zhè虫",保证药房小哥对你刮目相看。

还有"蟅虫"(zhè chóng),和"䗪虫"堪称双胞胎杀手,区别在于前者是蟋蟀科的,后者是鳖蠊科的,但读音完全相同,老中医建议直接记外形:蟅虫扁扁的像象棋里的"士",䗪虫圆滚滚像围棋子,扁士圆棋读zhè",保准不会混。

【第四关:古今读音大对决】 "茯苓"(fú líng)绝对是个语音陷阱,现代人看见"苓"就念"lín",但中药界千年传统读"líng",考古派解释说,古代"苓"通"零",取"零落"之意,形容药物生长状态,现在药店为照顾现代人习惯,两种读音都认,但考试时必须写"fú líng"。

"菟丝子"(tù sí zǐ)更是让人崩溃,明明写着"兔"却读"tù",这要从药物来源说起:菟丝子是寄生植物,靠吸收豆类养分生长,古人认为它"吐丝"缠绕宿主,故称"吐丝",后来写成"菟丝",知道这个典故,再也不用担心把"菟"读成"mǎo"了。

【终极挑战:方言保护区的暗箭】 在四川地区,"附子"(fù zǐ)会被念成"fou zǐ",但这属于官方认证的错误发音,标准普通话必须读第四声,否则执业医师考试要扣分,有趣的是,古籍里真有读"fǒu"的记载,算是方言对古音的活态传承,但在现代规范里坚决要纠音。

最离谱的当属"诃子"(hē zǐ),在北方方言区常被读成"hē zǐ",诃"是典型的形声字,左"言"右"可",本义为责问,在梵语中读"he",记住它是治疗久咳的良药,联想"喝(he)下去就不咳了",读音自然记住。

看完这些文字陷阱,是不是觉得中医文化博大精深?其实掌握规律就能破局:遇到"术、芎、蒡"往zhú、xiōng、bàng想;看见虫字旁先默念zhè;多音字查古籍发音;方言读音不可信,下次抓药前,不妨把这篇文章转给老伴儿,毕竟读错药名事小,被药房小妹笑话事大!赶紧收藏转发,考考身边的朋友,看看谁能闯过这四重关卡!

猜你喜欢

17782058171 29644969