"哎,老板,有没有卖白人参的?""您说的是西洋参还是东洋参?"这样的对话是不是在中药店经常上演?其实啊,咱们老祖宗留下的中药宝库里,很多药材都有好几个"马甲",今天咱们就来扒一扒那些让人眼花缭乱的中药别名,看看你被几个名字骗过~
【第一趴】同名不同药,千万别买错! 走在中药房抓药时,最要命的就是听着像却不是一回事的药材,比如大家都听过的"三七",你以为带三的都跟它沾边?错!田七确实是三七的本名,但什么"人参三七""竹节三七"可都是李鬼,再比如当归,市场上有人喊"秦归",有人叫"云归",其实都是根据产地不同取的别名。
老中医常说:"差之毫厘,谬以千里",这话在中药界可不是吓唬人的,就拿"白术"有的地方叫"冬白术",有的喊"于术",要是把浙江产的"于术"和安徽的"徽术"搞混,那药效可就天差地别了,这就像你去超市买大米,东北五常稻花香和泰国香米能是一个价吗?
【第二趴】雅称背后有故事 有些中药别名听起来像从古诗里走出来的,忍冬"就是金银花的本名,据说是因为"凌冬不凋"才得名,还有"紫菀",这名字光听着就比"青苑"文雅百倍,最有意思的当属"刘寄奴",相传是南朝宋武帝刘裕发现它能治金疮,这才有了这个霸气的名字。
不过也别被这些文艺名字骗了,像"相思子"听着像定情信物,其实是剧毒的鸡母珠;"忘忧草"以为是解忧良药,结果就是咱们炒菜用的黄花菜,所以说中药界的"颜值担当",往往都是套路最深的那个。
【第三趴】药食同源的别名陷阱 厨房里的食材到了中药铺就变成了"药食同源"的宝贝,比如每天喝的"红枣",在药方里可能就被写成"大枣"或者"干枣",炖汤常用的"山药",古代医书里可是正儿八经的"薯蓣",最坑的是"薏苡仁",明明就是超市杂粮区常见的"薏米",偏偏在中药房里整出这么文绉绉的名字。
不过也有反过来玩的,月季花"在药典里正经名字叫"玫瑰",而花店里的观赏玫瑰入药反倒叫"刺玫花",这就像同一个明星,拍电影时叫艺名,回家就叫小名,搞得粉丝都摸不着头脑。
【第四趴】方言别名大集合 我国各地对中药的叫法简直比方言还精彩,北方人说的"香菜",南方朋友可能听成"芫荽";广东人说的"凉茶",在四川可能就是"苦丁茶",最绝的是"川贝母",在西藏叫"乌拉贝",到云南边境又成了"炉贝",活脱脱一场中药版"地名猜谜"。
有些别名还能暴露年龄,像"臭牡丹"这种民间叫法,现在年轻人估计只认识绿化带里的观赏植物,不知道它还是能治湿疹的草药,再比如"蛤蟆衣",其实就是车前草的土名,现在城里娃哪见过蟾蜍穿衣裳的模样?
【第五趴】避坑指南请收好 最后给新手朋友们支几招:看到"二芽"别慌,就是甘草的嫩苗;听见"野丈人"别笑,那是黄精的别称;抓到"红娘子"别怕,实锤是蝉蜕的亲戚,最关键的是记住"三黄"——黄连、黄芩、黄柏,这三个可没有其他小名,认准了就不会错。
下次去中药店,不妨玩个游戏:让老板说出三个药材的别名,答对了说不定能蹭点试吃装,要是真要治病,还是得老老实实看医生开的处方名,毕竟"白果"和"银杏果"虽然指同个东西,但药用部位和炮制方法可是大有讲究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