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想跟中医博 阿砩—一场颠覆认知的健康觉醒之旅

一归堂 2025-08-14 科普健康 1605 0
A⁺AA⁻

窗外的梧桐叶正簌簌落着秋意,我攥着那张皱巴巴的挂号单站在诊室门口,心跳得像擂鼓,三个月前体检报告上密密麻麻的箭头还在眼前晃悠,西医开的药片越吃越没劲,直到闺蜜甩来一句:“要不你试试找阿砩大夫?”当时我连“砭石刮痧”和“艾灸”都分不清,却鬼使神差地踏上了这条改变人生的中医路。

推开门的瞬间,浓郁的中草药香裹着檀香味扑面而来,穿着月白长衫的阿砩博士正伏案写方子,案头摆着本翻旧的《黄帝内经》,旁边青瓷罐里插着新摘的薄荷枝,他抬头时眼角笑纹很深,像晒透的陈皮褶子:“别紧张,先坐会儿喝口桂花茶。”那杯温热的茶饮下肚,我紧绷的肩膀竟松快了些——后来才知道,这是中医讲的“疏肝解郁”。

真正震撼我的是第一次把脉,阿砩三指搭在我腕上,闭着眼像在触摸什么精密仪器。“你最近熬夜多吧?凌晨一点半左右总醒?”我猛地点头,这话连我老公都没察觉,他接着说:“肝经有郁结,脾胃也弱,难怪吃啥都不长肉。”原来那些我以为无关紧要的生活细节,在中医眼里都是健康密码,那天他开的七副中药,每味药材他都耐心解释:“当归补血,黄芪提气,茯苓祛湿……”听得我直犯困,可当他说到“你舌头边缘齿痕明显,说明脾虚运化无力”时,我突然觉得这门学问深不见底。

如果说把脉是开锁钥匙,那么针灸简直是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,第二次复诊时,我抱怨肩颈僵硬得像个生锈的机器零件,阿砩从木盒里取出细如发丝的银针,在酒精灯上烧得发亮。“会疼吗?”我缩着脖子问,他轻笑:“酸胀才是正经反应。”果然,当针尖刺入风池穴的刹那,一股暖流顺着脊椎窜下去,积压多年的沉重感哗地散开,留针半小时里,我盯着墙上挂的经络图,听他讲足太阳膀胱经如何贯穿全身,突然明白为什么古人说“通则不痛”。

最神奇的是调理月经的经历,从前每次生理期我都像经历小型地震,止痛药吃到麻木,阿砩看过舌苔后摇头:“寒凝血瘀啊,光靠西药压着不是办法。”他给我开了温经汤加减,还教我自己揉按三阴交,第一个周期就感觉小腹不再坠着铅块,第二个月准时报到那天,我抱着老公哭了半小时——这种失而复得的规律感,比中彩票还让人踏实。

跟着阿砩学习的半年里,我逐渐摸到了中医的门道,清晨跟着他辨认露水未干的草药,发现鱼腥草叶子背面有细小绒毛;看他调配膏方时严格称量,连枸杞都要挑掉蒂头;甚至学会用铜制刮痧板给家人疏通膀胱经,有次孩子积食发烧,我没急着送医院,而是煮了焦山楂水配合捏脊,半夜就退烧了,婆婆看着活蹦乱跳的孙子,感慨地说:“以前总觉得中医慢,现在才懂什么是治本。”

现在我常想,现代人追求立竿见影的效果,却忘了身体就像精密运转的老座钟,哪里缺了油都要慢慢调校,阿砩总说:“看病不是修理机器,是养护生态。”他的诊室里永远摆着新鲜水果招待病人,因为“胃喜为补”;书桌上的绿萝长得郁郁葱葱,他说植物也能感应气场,这些看似玄妙的细节,实则藏着天人合一的智慧。

前几天整理药柜时,我发现自己的脸色从蜡黄变得透亮,指甲盖上的小月牙也回来了,更意外的是多年顽固的过敏性鼻炎,居然在今年春天没有发作,当我把这些变化告诉阿砩时,他只是淡淡一笑:“你自己的身体会说话。”是啊,当我们放下偏见去倾听,就会发现老祖宗留下的智慧,早就在血脉里流淌了千年。

如果你也像我一样,曾被亚健康困扰却不得其法;如果你厌倦了冰冷的化验单和无止境的药片;如果你想真正读懂身体发出的信号——不妨来找阿砩聊聊,你会遇见不一样的自己:那个懂得顺应四时起居的人,那个相信草木力量的人,那个终于明白“养生先养心”的人,毕竟,最好的医生永远是我们自己,而中医不过是帮我们找回

猜你喜欢

17782058171 29644969