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晨刚推开诊室的门,就看见张大爷扶着墙慢慢往里挪,他脸色发白,额头渗着细汗,一见我就念叨:“大夫,我这脑袋跟坐过山车似的,天旋地转好几天了,连饭都吃不下……”像这样的场景,在我跟随恩师学医的这些年里见过太多太多,今天咱们就来聊聊这个让人苦不堪言的“头眩晕”,说说那些藏在药香里的老中医智慧。
头眩晕不是小毛病,背后藏着大学问
很多人觉得头晕就是没休息好,歇两天就行,可实际上,中医眼里的头眩晕就像个“信号灯”,提醒你身体里某个地方出了状况,记得有个年轻姑娘来看病,她说自己每次来月经前就犯晕,还伴随恶心想吐,我给她把脉时发现脉象弦滑,再看舌苔薄白腻,这是典型的痰浊上蒙清窍,还有位退休教师总在午后头晕加重,伴有乏力心慌,明显是气血不足导致的脑髓失养,你看,同样是头晕,病因却大不相同。
老中医看病讲究“望闻问切”四诊合参,望神色能看出虚实寒热,闻气味能辨脏腑偏颇,问症状要追根溯源,切脉象则像读身体的密码本,就拿最常见的几种类型来说吧:肝阳上亢型的头晕往往来得突然,像被重物压着脑袋;气血亏虚的头晕多发生在劳累后,眼前发黑站不稳;痰湿阻滞的头晕常伴胸闷恶心,头重如裹;肾精不足的头晕则是慢性发作,耳朵嗡嗡响个不停。
老中医的“私人定制”疗法
在我们诊所的中药柜前,总能闻到混合着草木清香的特殊味道,针对不同体质的患者,老先生们开的方子各有玄机,有个出租车司机王师傅,长期熬夜开车落下了头晕毛病,师父给他开了天麻钩藤饮加减,天麻平肝息风,钩藤清热安神,配上石决明潜阳,川芎活血通络,才喝了三天,王师傅就说脑袋清爽多了,开车时那种飘忽感减轻大半。
针灸更是老中医的拿手绝活,后溪穴、百会穴、风池穴这几个穴位堪称“头晕克星”,上周来了个舞蹈演员,排练时突然头晕目眩差点摔倒,我在她耳尖放了血,又扎了内关穴和足三里,留针二十分钟后,她就能自己走着出去了,艾灸也很神奇,特别是对那些怕冷、手脚冰凉的阳虚体质患者,灸完大椎穴和命门穴,整个人就像晒过太阳般暖洋洋的。
食疗方面大有文章,山药薏米粥适合脾虚湿盛的人,莲子百合羹能养心安神,枸杞菊花茶专治肝火旺引起的头晕,记得叮嘱患者别乱吃补品,有个大妈听说阿胶好,结果越吃越晕——原来她是湿热体质,根本不宜进补。
这些生活细节比吃药更重要
很多患者不知道,枕头高度直接影响睡眠质量,太高太低都会影响颈椎供血,建议选择一拳高的荞麦枕,起床时要慢悠悠地坐起来,突然起身最容易诱发体位性低血压,办公室白领要注意电脑屏幕的高度,长时间低头会让颈动脉受压。
情绪管理常常被忽视,有个企业高管天天加班到深夜,焦虑得整宿睡不着,头晕越来越严重,我们教他睡前泡脚按摩涌泉穴,配合玫瑰花疏肝解郁茶,两周后睡眠改善了,头晕也不药而愈,适度运动也很关键,八段锦里的“五劳七伤往后瞧”这个动作,每天做五分钟就能缓解颈部僵硬。
警惕这些“坑人”的误区
民间流传着不少偏方,有些真会误事,有人说喝浓茶能提神醒脑,殊不知茶叶里的咖啡因反而刺激神经加重头晕,还有个老太太听信邻居说的醋泡鸡蛋能治百病,连吃半个月导致胃酸过多,头晕没治好倒添了胃痛。
保健品市场更是乱象丛生,那些号称“快速降压”“瞬间清醒”的产品,大多含有麻黄碱等成分,短期有效但长期服用损伤肝肾,去年就接诊过一个小伙子,网购所谓“祖传秘方”吃了三个月,结果查出药物性肝炎。
真实案例告诉你答案
说了这么多理论,不如讲讲真人真事,李阿姨六十岁那年开始头晕,跑遍各大医院都没查出问题,后来找到我们这里,发现她舌下脉络紫暗,脉象涩滞,这是典型的瘀血阻络,用了血府逐瘀汤加减,配合三七粉冲服,三个月后不仅头晕消失,连多年的关节炎都好转了。
还有个大学生考研期间突发眩晕,西医诊断为前庭神经元炎,我们采用针灸加中药熏蒸的方法,选取太冲穴疏肝理气,丰隆穴化痰祛湿,配合葛根桂枝汤外敷颈部,治疗一周后,他就恢复了正常复习节奏,最终顺利考上研究生。
看着患者们带着笑容离开诊室,我深深体会到老祖宗留下的医术有多宝贵,现在的医疗设备越来越先进,但面对功能性病变时,中医的整体观念和个体化治疗依然不可替代,如果你或者家人正在被头眩晕困扰,不妨找个经验丰富的老中医好好调理,毕竟,健康才是人生最大的财富,你说是不是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