广东省中医院陈更新,以针为笔,书写中医传承与创新的传奇篇章

一归堂 2025-08-13 科普健康 1611 0
A⁺AA⁻

走进广东省中医院的门诊大厅,总能看见络绎不绝的患者手持挂号单匆匆而过,其中不少人的目标明确——找陈更新主任看诊,这位在岭南中医界享有盛誉的专家,用一根银针、一剂草药,在数十年如一日的坚守中,不仅治愈了无数患者的顽疾,更将中医的智慧与温度传递到每个人心中,就让我们走近这位“既守传统又敢创新”的中医名家,聆听他背后的故事。

扎根临床一线,练就过硬本领

初见陈更新的人,很难不被他身上那种沉稳而笃定的气质所吸引,作为广东省中医院针灸科的核心骨干,他的诊室永远门庭若市,清晨七点半,当第一缕阳光洒进诊室时,他已经端坐在桌前,仔细翻阅着前一天整理好的病历资料,从普通的颈肩腰腿痛到复杂的神经系统疾病,从儿童脑瘫康复到老年慢性病调理,他的诊疗范围几乎涵盖了针灸科的所有常见病种。

“很多年轻医生总想着追求新技术,却忽略了基本功的重要性。”这是陈更新常挂在嘴边的话,在他的案头,摆着一本翻得卷边的《黄帝内经》,书页间密密麻麻标注着各种批注,他坚持每天研读经典条文,结合现代医学解剖知识进行对照分析,这种看似“老派”的学习方式,让他在面对疑难杂症时总能另辟蹊径,曾有位饱受三叉神经痛折磨十年的患者,辗转多家医院无效后找到他,陈更新没有急于下针,而是花了整整一个小时询问病史、观察舌脉,最终选定了几个非常规穴位施治,几针下去,患者当即感到疼痛缓解,经过一个疗程的治疗竟奇迹般痊愈,这样的案例在他四十多年的行医生涯中不胜枚举。

传承不泥古,创新不离宗

在同行眼中,陈更新是个“既保守又激进”的矛盾体,说他保守,是因为他始终恪守中医辨证论治的核心原则;说他激进,则是因为他敢于突破传统框架,探索新的治疗方法,近年来,他带领团队开展了一系列创新性研究,将现代科技手段融入传统针灸疗法,他们自主研发的智能电针仪,能够根据患者的体质自动调节刺激强度;运用红外热成像技术辅助定位阿是穴,大大提高了取穴的准确性。

最让人称道的是他对小儿推拿技术的改良,针对现代儿童体质特点,他创造性地将捏脊手法与营养学相结合,开发出一套适合不同年龄段孩子的保健方案,许多家长反映,经过他的调理,原本体弱多病的孩子不仅食欲变好,连身高都有所增长,这种将古老智慧与现代需求完美结合的能力,正是陈更新作为当代中医人的可贵之处。

医者仁心,温暖胜良药

如果说精湛的医术是陈更新的硬实力,那么那颗时刻牵挂患者的赤诚之心,则是他最动人的软实力,在他的诊室里,永远备着热水壶和一次性水杯,冬天还会准备暖手宝,遇到经济困难的患者,他会悄悄减免诊疗费用;对于行动不便的老人,他总是亲自起身搀扶,有个患有帕金森综合征的老伯,每次复诊都需要家人推着轮椅送来,陈更新不仅精心制定治疗方案,还教家属简单的按摩手法,让他们在家也能帮老人缓解症状,三个月后,老人竟然能颤巍巍地站起来走几步,全家人激动得热泪盈眶。

“看病不是做生意,不能只看眼前利益。”这是陈更新经常告诫年轻医生的话,在他的带领下,科室形成了良好的医德风尚,团队成员们自发组织义诊活动,深入社区为居民提供健康咨询;建立患者微信群,随时解答疑问;甚至自费购买中药材送给贫困患者,这种润物细无声的关怀,让冰冷的病房充满了人间温情。

桃李满天下,薪火永相传

作为广州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,陈更新深知人才培养的重要性,他常说:“中医的未来在年轻人身上。”在他的工作室里,总是能看到一群朝气蓬勃的年轻面孔,他采用“师带徒”的传统模式,手把手教授针刺手法、方剂配伍等核心技能,每周固定的病例讨论会上,他会鼓励学生发表见解,哪怕观点稚嫩也给予肯定,他的弟子遍布全国各地,不少人已成为当地中医界的中坚力量。

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他对基层医疗的支持,每年他都要去偏远山区巡诊,把先进的诊疗技术带到乡镇卫生院,在那里,他用最简陋的设备完成复杂的治疗,耐心指导当地医生操作要点,有一次在粤北山区义诊时,恰逢暴雨冲毁了道路,他和团队徒步三小时才到达目的地,浑身湿透却顾不上休息,立即投入工作,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,深深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。

大医精诚,止于至善

夕阳西下,结束了一天忙碌的陈更新摘下眼镜揉了揉酸胀的眼睛,窗外的凤凰木投下斑驳的影子,映照着墙上挂满的患者锦旗,从青丝到白发,他把自己最好的年华献给了中医事业,在这个浮躁的时代,他用实际行动诠释着什么是真正的大医精诚——既要有悬壶济世的本领,更要有悲天悯人的情怀,正如他自己所说:“中医就像一棵大树,根扎得越深,枝叶才能长得越茂盛。”而陈更新,正是那位默默耕耘的护林人,用毕生的心血守护着这棵承载着中华

猜你喜欢

17782058171 29644969