窗外的梧桐叶打着旋儿落在中医院青砖黛瓦的屋檐上,我攥着婆婆熬的红糖水站在诊室门口,手心里沁出的冷汗把药方单子洇出深浅不一的褶皱,这是三年前那个深秋的早晨,当时的我怎么也想不到,眼前这位鬓角染霜的老中医,会成为我产后风湿康复路上最关键的引路人。
记得刚生完二宝那会儿,整个人像泡在冰窖里,月子里落下的病根儿让全身关节轮番作痛,清晨起床时手指僵得握不住奶瓶,膝盖像是灌了铅块,连抱孩子都要扶着墙慢慢挪,西医开的止痛片只能管两三个小时,停药后反而变本加厉,直到邻居张阿姨无意间提起:“去试试衡水那位专治产后风湿的老中医吧,我闺女当年也是这么好的。”
第一次见到李老先生是在他布满药香的诊室里,斑驳的木质药柜上摆着铜制的捣药臼,墙上挂着泛黄的经络图,老人戴着老花镜伏案写处方的模样,倒像是从古画里走出来的人物,他把脉的手温暖干燥,搭在我腕间的瞬间,那些藏在血脉里的寒湿仿佛被精准捕捉。“产后百节空虚,风寒湿邪最易趁虚而入。”他说话带着河北方言特有的醇厚,边说边在宣纸上龙飞凤舞地开方子,“你这情况得内外兼治,内服祛风散寒的草药,外用咱们祖传的艾灸手法。”
真正让我见识到中医神奇的,是第一次做督脉灸的经历,护士在我后背铺开特制的姜泥,上面密密匝匝插着艾条,点燃后腾起的烟雾裹挟着温热,顺着脊柱往四肢百骸渗透,李老亲自守在旁边调整火候,见我额头冒汗还打趣:“出汗好,这是把骨头缝里的寒气往外赶呢!”做完治疗的那几天,原本僵硬的肩膀竟能轻松抬起来了,夜里也不再被钻心的疼痛惊醒。
跟着李老调理的三个月里,我才慢慢明白什么叫“辨证施治”,每个月复诊他都要根据我的体质变化调整药方:刚开始用独活寄生汤打基础,后来加入黄芪补气固表,最后阶段特意加了葛根舒筋通络,药罐里咕嘟咕嘟煮着当归、川芎、桂枝这些药材,苦涩中带着丝丝回甘的味道,成了那段艰难时光里最安心的存在,他还教我在家做简单的穴位按摩,说:“治病就像种庄稼,三分靠大夫,七分靠自己养。”
在诊室里常能遇见各地来的产妇,有个年轻妈妈抱着襁褓中的婴儿抹眼泪,说她连给孩子换尿布都弯不下腰,李老一边安慰她“来得正好,月子病越早调越好”,一边开出适合哺乳期服用的温和药方,还有个四十多岁的大姐,二十年前落下的病根儿在这里得到缓解,特意从乡下赶来道谢,看着墙上挂满的锦旗,突然觉得这些红绸缎不仅是感谢信,更是无数个家庭重新燃起希望的见证。
现在回想起来,李老治病特别讲究“天人相应”,春天会叮嘱我们多吃荠菜马齿苋清肝火,夏天配制的药茶里有荷叶薄荷解暑利湿,秋天必定加上百合麦冬润燥,冬天则重用肉桂附子温阳,他总说:“女人生产就像过了鬼门关,产后调养比坐月子更重要。”每次开完药方,还会耐心交代饮食禁忌,连炒菜该用什么油都说得明明白白。
最难得的是他从不夸大疗效,遇到病程较长的患者,总是如实告知需要耐心调理,有次看见新来的实习生想给重症病人加大药量,他立刻制止:“产后体质特殊,猛药攻伐反而伤正。”这种稳扎稳打的诊疗风格,让他在本地赢得了实实在在的口碑,很多外地患者慕名而来,有的甚至带着铺盖卷住在附近民宿长期治疗。
如今我的关节早已不再疼痛,但依然保持着每年初秋去找李老把脉的习惯,诊室里永远飘着熟悉的艾草香,候诊区时常能听见操着不同口音的人们交流康复经验,看着那些抱着宝宝前来求诊的年轻母亲,总会想起三年前的自己——原来恐惧焦虑的背后,藏着这么多温暖的力量。
如果你也在经历产后身体的困扰,不妨试试这个传承了几十年的老法子,记住要找正规医疗机构的专业医师,毕竟每个人的体质不同,治疗方案也需要个性化调整,愿天下所有妈妈都能早日摆脱病痛,重新拥抱健康的生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