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医讲的四气是哪四气?搞懂这个,你也能成为养生达人!

一归堂 2025-08-12 科普健康 1604 0
A⁺AA⁻

刷手机时总能看到有人讨论“体寒”“上火”,去中药房抓药也常听药师念叨“性味归经”,其实这些说法都绕不开中医最基础的概念之一——四气,今天咱们就来掰开揉碎了聊清楚:中医说的四气到底是哪四气?它们到底怎么影响我们的身体?又该怎么用在日常吃喝里?别急着划走,看完这篇保证让你对中医的认知清爽很多!


先说结论:四气就是“寒、热、温、凉”

中医里的“四气”可不是天上刮的东南西北风,而是特指中药和食物进入人体后产生的四种作用趋势,就是吃下去的东西会让身体产生“冷感”“热感”“温和感”或者“清凉感”,这四个维度就像温度计上的刻度,帮着古人判断药材的特性,现代教材里把“四气”规范为寒、热、温、凉四种,寒”与“凉”算一类(只是程度不同),“热”与“温”也算一类。

举个栗子你就明白了:夏天蹲路边喝碗绿豆汤,喝完额头微微冒汗,这就是典型的“寒凉”食物在起作用;冬天炖羊肉汤放几片生姜,喝下去浑身暖烘烘的,这就是“温热”食材的效果,中医正是通过观察这种“吃了之后的感觉”,慢慢总结出了四气的规律。


逐个拆解:四气到底有啥不一样?

1️⃣ 寒 & 凉:给身体踩刹车

很多人分不清“寒”和“凉”,其实差别主要在力度,就像空调开16℃和26℃,都是降温但体感完全不同。寒性相当于强力制冷剂,适合实火旺盛的人(比如满脸爆痘、口臭便秘);凉性则是轻柔版,日常消暑用得多(比如西瓜、梨子)。

典型代表:
✅ 大寒:石膏(医生用来退高烧)、苦瓜(苦夏没胃口时的救星)
✅ 微凉:菊花茶(熬夜眼睛发红泡一杯)、丝瓜(炒菜清爽不油腻)
⚠️ 注意:长期吃寒凉的东西,就像给脾胃盖了层冰被子,消化功能会变弱,特别是手脚冰凉、大便黏马桶的朋友,千万别拿冰饮当水喝!

2️⃣ 热 & 温:给身体加油门

和寒凉相反,热性像烈火,温性像文火慢炖,它们能驱散体内的寒湿,特别适合怕冷的人群,比如北方冬天流行吃涮羊肉配韭菜花,就是因为羊肉性温,加上辣椒、花椒这些热性的调料,吃完整个人从脚底板暖到头顶。

常见选手:
🔥 大热:附子(中药里回阳救逆的猛将)、肉桂(做红糖姜茶的好搭档)
🌡️ 温和:红枣(每天三颗补气血)、核桃(老年人晨起空腹嚼两颗)
❗️警告:本身容易口舌生疮、牙龈肿痛的人,再喝老母鸡炖黄芪,等于往火上浇油!


四气不是孤立存在的!要看“配伍”和“平衡”

中医最讲究“对症下药”,单看四气还不够,必须结合具体情况,比如同样是咳嗽:

  • 如果痰黄粘稠+喉咙痛 → 属于肺热 → 要用浙贝母、枇杷叶这些寒性药
  • 如果痰白清稀+后背发凉 → 属于肺寒 → 就得用杏仁、紫苏叶这类温性药

再比如说减肥这件事:很多姑娘疯狂喝荷叶茶(寒凉),结果越喝姨妈越不准,因为她们忽略了自己其实是脾虚湿重的体质,应该先用茯苓、炒薏米这些平性或微温的食材健脾祛湿,而不是一味清热。


普通人怎么用四气调理身体?记住3个原则

🌟 原则一:跟着季节走

春天万物生发,少吃酸涩收敛的乌梅,多吃升发的韭菜;夏天暑热重,适当吃点苦瓜、冬瓜;秋天干燥,银耳百合润肺正当时;冬天藏精蓄锐,羊肉萝卜汤比冷沙拉更适合。

🌟 原则二:看自己的“火力值”

早上起来照镜子:

  • 舌头边缘有齿痕+大便不成形 → 大概率脾阳虚,忌生冷
  • 舌尖红得像草莓+动不动就发脾气 → 心肝火旺,慎吃烧烤火锅
  • 既不怕冷也不怕热,恭喜你是难得的平和体质,饮食均衡就行

🌟 原则三:烹饪改变属性

同样的食材,做法不同效果天差地别:

  • 生姜生吃发散风寒,煮成姜枣茶就变成温中补血
  • 红酒炖苹果原本寒凉,加了肉桂粉就变得温暖脾胃
  • 蒸南瓜比烤南瓜更平和,糖尿病人也能适量吃

常见误区辟谣时间!

❌ “所有蔬菜都是寒性的”——错!洋葱、葱白其实是温性的,风寒感冒初起喝碗热葱白水特别管用。
❌ “水果当饭吃能排毒”——大错特错!芒果、荔枝、榴莲都是热性水果,湿热体质的人吃多了会长痘。
❌ “中药没有副作用”——天真!长期服用黄连素(大寒)可能损伤胃黏膜,人参(大热)乱吃会导致失眠烦躁。


四气本质是“人与自然的对话”

中医讲“天人相应”,四气的划分本质上是古人对自然界冷热变化的模仿,我们吃东西感觉“暖胃”或“败火”,其实是身体在接收来自大自然的信号,现代人虽然有冰箱空调,但人体的运行规律并没有改变,与其盲目跟风养生,不如学会观察自己的身体反应——毕竟最适合你的方案,才是真正有效的方案。

下次买菜做饭前,不妨多想想:这道菜是给我的身体添把柴,还是泼盆冷水?想清楚了,你就是

猜你喜欢

17782058171 29644969