"妈,这花椒什么时候放?"小时候看妈妈做饭总忍不住问,她笑着把黑褐色的小颗粒撒进热油锅:"这是川椒,去腥提香的宝贝。"如今学了中医才知道,这不起眼的调味料竟是药食同源的养生高手。
千年入药史的厨房常客 川椒学名青椒(Zanthoxylum schinifolium),别名山椒、蜀椒,早在《神农本草经》就被列为中品药材,四川人家灶台上总有个铁皮罐子装着它,就像北方人的八角罐,不过别小看这些皱巴巴的小黑果,晒干后挥发油含量能达到2-4%,比新鲜时药效更醇厚。
暖胃驱寒的天然暖气炉 去年冬天跟着老中医出诊,发现他总让胃寒患者含几粒川椒,原来《本草纲目》记载其"散寒除湿,解郁结",特别适合手脚冰凉、吃凉食就胃痛的人,现在年轻人流行喝的"五黑茶"里,配点捣碎的川椒,既能中和黑豆的凉性,又能激发食材香气。
厨房里的天然止痛剂 邻居王婶常年膝盖疼,最近却扔掉护膝了,她说每天用川椒+粗盐装布袋热敷关节,效果比膏药还好,其实古人早就用川椒酒外擦治风湿痹痛,现代研究显示其所含的牻牛儿醇有抗炎作用,不过孕妇和皮肤敏感者要慎用,最好先在手腕内侧试敏。
藏在香味里的抗菌密码 疫情期间囤的消毒液还没用完,倒是发现个天然替代品,川椒煎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抑制率达90%以上,在冰箱里放包川椒能延长蔬菜保鲜期,记得大学室友用川椒泡白酒治脚气,那味道至今难忘......建议做成香囊放在鞋柜,比樟脑丸健康多了。
唤醒脾胃的古老智慧 表弟减肥节食搞坏脾胃,老中医开了个食疗方:川椒3g配上炒白术10g煮水,原理很简单,川椒促进唾液分泌,帮助分解油腻,现在川菜馆流行的"夫妻肺片"里放大量红油川椒,既是调味更是助消化,但阴虚火旺者要少吃,免得半夜口渴醒来。
外用内服的门道多 前阵子帮闺蜜调理宫寒,除了艾灸特别推荐川椒泡脚,抓一把煮10分钟,水温40度左右最合适,泡到额头微微冒汗即可,注意别用金属盆,川椒里的鞣质会和铁反应变黑,如果是炖羊肉汤,出锅前5分钟放川椒最佳,过早下锅苦味重。
食用禁忌要牢记 别看川椒好,但每天摄入量别超10克,曾遇过位大叔把川椒当降脂药,结果上火牙痛,高血压患者更要谨慎,川椒素会让心跳加快,最保险的方法是搭配滋阴食材,比如百合川椒蒸排骨,阴阳平衡才养生。
鉴别储存小技巧 买川椒记住三看:表皮油亮有光泽,开口少籽饱满,闻着麻香不刺鼻,药店那种泛白的可能是硫磺熏过的,建议去农贸市场找老农买的土货,储存时切记密封冷藏,否则夏天容易生虫,我奶奶以前用纱布包挂着风干,既防虫又添家宴香气。
这枚小小的川椒,见证着中国人千百年的生活智慧,下次炒菜别只当它是调料,不妨想想李时珍在《纲目》里写的:"椒目主水蛊,椒叶可敷疮",厨房里的中药宝藏,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其中的乾坤