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老李去中药店抓药,拿着方子一问价,眉头立马拧成了麻花。"同样都是当归,这家卖80块一斤,隔壁只要60?"他举着手机查了半小时,越看越迷糊,其实像老李这样被中药饮片价格搞晕的人不在少数,今天咱就来扒一扒这中药材市场的"潜规则"。
说白了,中药饮片就是咱们常说的"中草药材",不过得经过炮制才能入药,您可别小看这炮制过程,光是炒黄、炙制、煅烧这些工序,不同师傅手里出来的货色就差着十万八千里,就拿最常见的黄芪来说,生黄芪和炙黄芪价格能差出两三倍,这就是工艺的含金量。
市场价格这东西,说到底还是供需说了算,前年疫情闹得凶的时候,板蓝根、连翘这些防疫药材价格直接坐火箭,记得当时某药店的金银花卖到300块一斤,现在回落到80左右,这过山车坐得人心惊肉跳,老药工都说,中药材价格就是个"三年不开张,开张吃三年"的买卖。
产地对价格的影响可大了去了,同样是川贝母,松潘县产的就要比别处贵上两成,这可是地理标志产品,再比如说三七,云南文山的地道药材,个头饱满的四年生三七,批发价能比贵州货高出一倍,不过您要是真的懂行,有时候反而能捡漏——有些药店把外地货混在道地药材里卖,这时候就得靠火眼金睛了。
中间商赚差价这事在中药材市场特别明显,您知道吗?从药农手里收的丹参可能只要15块一斤,到了批发市场就变成25,等进了药店柜台,价格翻到50都有可能,这两年直播带货兴起,不少药商直接网上卖,价格确实透亮不少,但您得防着那些打着"野生"旗号的假货。
季节因素特别有意思,老中医都知道"春收柴胡夏采菊,秋挖山药冬猎羚",应季药材不仅药效好,价格也水涨船高,就拿艾叶来说,端午前后的艾草挥发油含量最高,这时候的艾绒能比平时贵三成,不过聪明的主妇们都会趁新鲜时候多买些晒干存着。
炮制方法更是门大学问,九蒸九晒的熟地黄和普通烘干的,价格能差五倍不止,去年我帮亲戚盯过黑顺片的加工,光是煮制环节用的河水就有讲究,非得用山泉水不可,这些看不见的成本,最后都体现在药价上。
现在市面上的中药饮片价格,说实话有点乱套,同样的制何首乌,连锁药店卖80,私人诊所要120,网上旗舰店搞活动时候只要59,这里头的水有多深?光是包装就能玩出花样——精装礼盒装的枸杞比散装贵的不是一点半点,其实东西都是一样的。
想要不被宰,记住这几个窍门:第一认准GMP认证的厂家,这种规范生产的至少质量有保障;第二别迷信"野生""特级"这些噱头,正经药店都会标明等级;第三多比较几家,现在手机查价多方便啊,要是真碰上便宜得离谱的,反倒要多个心眼,毕竟中药材这行当,一分钱还真的一分货。
最近国家在整顿中药市场,要求所有饮片必须标明产地、炮制方法、执行标准,这对咱们老百姓来说是好事,价格透明了,吃药心里也有底,不过话说回来,选中药不能光看价钱,就像老话说的"宁吃仙丹一口,不吃烂药一斗",治病这事,终究是效果比省钱