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整理中药柜时发现个有意思的现象——带"巴"字的中药还真不少!从剧毒的巴豆到温补的巴戟天,这些名字里带"巴"的药材各有各的脾气,今儿咱们就唠唠这些"巴"字号中药的故事,保准听完能让你在中药房多几分底气。
【巴豆:让人又爱又怕的"泻王"】 要说带"巴"的中药里最出名的,当属巴豆,这黑不溜秋的小豆子可是中药界的"狠角色",光是外壳就能让人头皮发麻,老辈人常说"巴豆不出油,庄稼人愁白头",说的是以前用巴豆油点灯的事,不过现在咱可不敢这么玩命,这玩意儿的毒性堪比鹤顶红!
别看它凶,关键时刻能救命,记得去年邻居家老爷子便秘半个月,医院都束手无策,最后还是老中医开了绿豆大的巴豆霜,当天就见效,但这玩意真不是闹着玩的,必须得用蜂蜜调了外用,还得严格控制剂量,民间偏方有用巴豆敷涌泉穴治小儿积食的,但千万别自己试,弄不好要出人命!
【巴戟天:藏在深山的"夫妻和睦草"】 跟巴豆的暴烈不同,巴戟天就像个温润的君子,这味药最爱长在岭南的深山老林里,长得像仙人掌似的,根部鼓鼓囊囊的,老中医都说它是"补肾不燥的宝贝",特别适合那些腰酸腿软、夜尿多的中年人。
我们广东人最爱拿它炖汤,配上杜仲、枸杞,炖出来的汤带着淡淡的甘苦味,以前在药材市场见过个有意思的说法——巴戟天又叫"夫妻草",说是古代有对夫妻常年服用,八十岁还能生娃,当然这是夸张,但它温补肝肾的效果确实实打实。
【巴茅根:山野里的止血高手】 很多人以为带"巴"的中药都是大补或大毒,其实巴茅根就是个例外,这玩意在南方田埂上随处可见,细长的根茎晒干后能止血利尿,小时候在地里割稻子划伤手,老人们就会嚼几根巴茅根敷伤口,血立马就止住了。
不过要小心别跟白茅根搞混了,虽然都是茅根,但巴茅根偏温性,更适合风寒感冒时煮水喝,去年有个朋友咳嗽老不好,喝了半个月巴茅根冰糖水,居然把陈年寒咳给治好了。
【巴西木皮:进口药材里的"伪装者"】 说到巴西木皮,这可是个外来户,早年中药材公司从巴西进口的木头,外层的红褐色树皮能入药,专治跌打损伤,不过现在市面上少见了,倒是有些不良商家用它冒充杜仲,大家可得擦亮眼睛。
鉴别方法挺简单:巴西木皮断面有明显年轮纹,而杜仲折断时会有银白色胶丝,前几年我就差点上当,幸亏老师傅提醒,不然三百块又要打水漂了。
【巴叶青:记载里的神秘药材】 翻古籍时还见过"巴叶青"的记载,说是能解百毒,不过跑遍各大药材市场都没找到,问了几个老中医也说没见过实物,有位九十岁的老先生透露,这可能是古时候对某种野菜的称呼,具体是啥已经不可考了。
虽然没亲眼见过,但民间倒是流传着巴叶青泡酒治风湿的偏方,个人觉得宁可信其有,要是真在山里遇见不认识的带"巴"叶子,还是别随便采,毕竟安全第一。
这些带"巴"的中药,个个都有千年传承的故事,不过咱们普通人用这些药时千万要谨慎,巴豆过量能要命,巴戟天乱补可能上火,就连温和的巴茅根也不是人人都适合,记住老祖宗的话:"是药三分毒,用药需斟酌",下次去中药店,看到带"巴"的药材,可别急着下手,先问问大夫再说