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总听身边朋友念叨"黄芪泡水喝能补气",连楼下养生馆都推出黄芪艾灸套餐,作为常年手脚冰凉、熬夜党一枚,我也跟风买了半斤黄芪囤着,但喝了半个月发现,这玩意儿到底有没有用?是不是智商税?今天咱就来扒一扒这个被捧上神坛的药黄芪,看看它到底是何方神圣。
先说说我自己的真实体验,每天用3片黄芪泡水,第一周确实感觉精神头好了些,但第三天开始上火冒痘,吓得我赶紧停喝,后来咨询中医师才知道,原来黄芪不是人人适合的"万能补药",这让我发现很多人对黄芪的认知还停留在"补气"两个字上,具体怎么补、补哪里、谁不能补,其实都是门道。
从中医典籍里翻资料才发现,黄芪入药已经有2000多年历史。《本草纲目》记载它"补气固表,托毒生肌",古代常用于治疗痈疽久溃、体虚乏力,现代研究显示,黄芪含有皂苷类、多糖、黄酮等活性成分,确实有调节免疫、抗疲劳的作用,但关键是要把这些古老智慧翻译成现代人能理解的语言。
说到具体功效,最明显的就是改善气虚体质,像我这种爬三层楼就喘、说话多了累得慌的典型气虚人,去年冬天坚持喝黄芪当归鸡汤,确实感觉没那么怕冷了,但要注意,如果是实热体质(比如爱长痘、便秘、易怒),喝黄芪就像火上浇油,这也是我爆痘的原因。
对于上班族来说,黄芪最实用的是缓解慢性疲劳,每天面对电脑10小时,眼睛酸胀、腰背僵硬,用黄芪+枸杞+菊花泡茶,既能明目又能放松肩颈,有次加班到凌晨三点,冲泡黄芪水续命,第二天居然没像往常那样头痛欲裂,这效果让我惊到了。
女性朋友们最关心的应该是美容养颜方面,黄芪搭配红枣煮水,连续喝两周,同事都说我脸色红润了不少,但别指望它能祛斑祛痘,主要是通过补气血让皮肤透亮,有个美容院客户偷偷告诉我,她们用的"中药面膜粉"里必有黄芪,说是能促进伤口愈合,看来古人说的"托毒生肌"真有其事。
在提高免疫力这块,我家娃最有发言权,换季必感冒的体质,从去年开始用黄芪煮粥当早餐,配合合谷穴按摩,整个秋冬就打了一次点滴,不过小孩用量要减半,而且舌苔厚腻的时候不能喝,否则会积食。
说到食用方法,最常见的就是黄芪泡水,但很多人不知道,整片黄芪直接泡很难析出有效成分,正确做法是剪成小段或撕成丝,用保温杯焖泡,我试过黄芪+麦冬+西洋参的组合,特别适合熬夜后口干舌燥的情况,比单纯喝黄芪水舒服多了。
炖汤时放黄芪也有讲究,羊肉汤里加黄芪能温补不燥,但鸡肉汤最好搭配当归,上次给术后恢复的亲戚炖甲鱼汤,老中医特别嘱咐要加黄芪和虫草花,说能促进伤口愈合,不过甲鱼性凉,必须加生姜平衡,不然黄芪的热性会被盖住。
最近流行的黄芪建中汤(黄芪+桂枝+白芍+甘草)倒是值得一试,我按照古籍比例抓药,早晚各煎一次,连续喝三天,胃寒导致的腹痛明显缓解,但这个方子偏温补,胃酸过多的朋友要慎用。
再好的东西也有禁忌,感冒发烧期间喝黄芪水,就像给病毒送助攻——体温更难降下来,孕妇想用黄芪安胎?弄错了可能引起宫缩,还有吃降压药的朋友要注意,黄芪有一定升压作用,最好间隔两小时服用。
现在市面上的黄芪品种五花八门,蒙古黄芪、膜荚黄芪、红芪...普通人根本分不清,我的经验是选切片整齐、表面有纵皱纹、断面淡黄色的,闻起来有豆腥味的最好,某宝直播间9.9包邮的黄芪片,泡出来寡淡如水,大概率是硫磺熏过的,千万别贪便宜。
最后说个冷知识:新鲜黄芪其实是可以当蔬菜吃的,我在云南吃过清炒黄芪苗,口感类似茼蒿,略带草本清香,不过新鲜黄芪不易保存,晒干后的药材更适合日常保健。
说到底,黄芪就是个特点鲜明的"补气高手",用对了能改善亚健康,用错了反而伤身,建议大家先找中医把脉确认体质,再决定怎么用,毕竟养生这事,最怕的就是盲目跟风,我现在就改喝黄芪+玫瑰花茶了,既补气又疏肝,痘痘终于消停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