"以前种玉米挣不到钱,现在改种黄精,一亩地能多赚两三倍!"在贵州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的山坡上,返乡创业的田大伯蹲在药田边,随手拔起一株枝繁叶茂的黄精苗,根茎像生姜般粗壮结实,这片曾经长满杂草的荒坡,如今已成为当地有名的"绿色银行"。
【一方水土养出"千金方"】 北纬27度的神奇纬度线穿过印江,这里年均气温16.8℃,森林覆盖率达73%,云雾缭绕的山谷里藏着中药材生长的密码,县农业农村局的老张指着地图说:"全县海拔从300米到1400米都有分布,就像天然的药材分层货架。"
在紫薇镇的千亩黄精种植基地,技术员小王揭开遮阳网,露出拳头大的块茎:"黄精喜欢散射光,咱们用仿野生种植,松针腐殖土最养人。"顺着他的指点望去,梯田状的药田里,重楼、白及、淫羊藿等珍稀药材错落生长,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草药香。
【从"靠天吃饭"到"科技种药"】 "过去挖野药就像赌博,现在有了'智慧农业'加持。"在朗溪镇的现代化组培中心,穿着白大褂的农艺师陈琳正在调试智能温控系统,玻璃房里,几十万株黄精幼苗在无菌环境下茁壮成长,LED补光灯模拟着山林间的斑驳阳光。
县里引进的龙头企业带来了"公司+合作社+农户"新模式,木黄镇的杨大姐家里,墙上挂着"中药材种植技术明白卡",手机里装着农技专家的直播课回放。"技术员教我们套种魔芋,地里不闲着,钱袋子鼓起来了。"她笑着展示手机里的订单记录,去年光卖黄精种子就赚了5万多。
【一根藤蔓串起致富经】 在刀坝镇的中药材加工厂,烘干机轰鸣声中,刚挖出的鲜黄精经过清洗、蒸煮、烘干,身价翻着跟头往上涨,厂长李师傅算过一笔账:"鲜货5元/斤,加工后能卖到80元/斤,附加值涨了16倍!"
更让乡亲们惊喜的是,过去当柴烧的树皮草根成了抢手货,板溪镇的姚大哥组建了采收队,带着30多个老乡进山寻宝:"金果榄、重楼这些野生药材,现在都有企业订单回收。"他们背着竹篓穿梭在原始林间,用老辈传下的草药知识换来真金白银。
【"林下经济"激活绿水青山】 走在缠溪镇的国有林场,只见杉木林下整齐排列着黄连七筋花,林业站的赵站长介绍:"林下套种不占地,还能改良土壤。"这种立体种植模式让森林成了"绿色工厂",每公顷林地年增收超万元。
县里还玩起了"中药+旅游"的新花样,在洋溪镇的百草园,游客不仅能认养药田,还能体验古法炮制,端午节时,城里来的游客跟着老药师学做艾草香囊,民宿老板王姐笑着说:"中草药茶、药膳火锅成了招牌,房间要提前半个月预订。"
【乡村振兴的"本草纲目"】 夜幕降临时,木黄镇中药材交易市场的灯火依然通明,来自安徽的药商老周边验货边夸:"印江黄精个头匀称,皂苷含量达标,在我们亳州市场都是抢手货。"数据显示,全县中药材年产值已突破8亿元,带动2.3万农户人均增收4000元。
不过热闹背后也有隐忧,县中药材协会的刘会长坦言:"目前还是初级产品居多,深加工能力需要加强。"为此,县政府正筹建"黔东药谷"产业园,计划引进中药饮片、提取物生产线,还要打造道地药材追溯系统。
站在梵净山东麓的观景台上俯瞰,层层叠叠的药田像绿色的波浪涌向天际,这个曾经深陷贫困的山区县,如今靠着老祖宗留下的"草木经",走出了一条生态与经济双赢的新路子,正如山民们常说的:"山还是那座山,但种法变了,想法新了,日子自然就甜了。"