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朋友来我家做客,看见我炖汤时往锅里扔了几片"黄芪",突然来了精神:"哎你这天天鼓捣中药,能不能给我科普点实用的?"我笑着把砂锅里的红枣夹给她:"行啊,今天就给你讲讲那些藏在咱们生活里的中药名,保准听完就能在菜市场显摆知识!"
【厨房里的中药铺】 要说最接地气的中药名,首推厨房里那些调味料,上次去超市买八角,看见大妈跟收银员争论:"这叫大料不?你们标签咋写八角茴香?"其实人家学名就叫八角茴香,既是炖肉去腥的法宝,又是理气止痛的良药,记得小时候肚子胀气,奶奶总让我含颗八角在嘴里,那股香气冲得直让人打喷嚏,打完喷嚏气儿还真顺了。
再说说炖肉必放的草果,这黑褐色的小家伙可不光是去膻增香,上个月邻居家小孩积食发烧,我翻出抽屉里的草果教她煮水:"这叫隔山消食,比退烧药温和多了。"果然两天后孩子活蹦乱跳地跑来敲门,手里还攥着半块草果当玩具。
【阳台上的百草园】 自从迷上种菜,我发现阳台就是个迷你中药基地,前阵子感冒鼻塞,掐了两片薄荷叶揉碎闻了闻,那股清凉直冲脑门,比什么通气鼻贴都管用,老话说"薄荷三钱姜三片",配上红糖煮水,专治空调房里的寒包火。
隔壁王婶看我种紫苏眼馋,非要移栽几棵,现在她家凉拌黄瓜必放紫苏叶,说是既能杀菌又开胃,其实紫苏全身都是宝,叶子解表散寒,梗能理气安胎,去年我孕吐厉害就是靠苏梗水熬过来的。
【菜市场的养生经】 别以为中药都得去药房抓,菜市场转一圈收获更大,前些天在卖山药的摊位前遇到中医科老同事,他拎着山药教我挑:"表皮麻点越多药效越好,切山药时黏液沾手上刺痒,用淘米水一洗就掉。"现在我家餐桌上经常出现山药排骨汤,健脾养胃还不用担心发胖。
生姜更是个宝藏,上次同学聚会发现大家都会用它,男生们喝酒前嚼姜片防醉,女生们煮红糖姜茶缓解痛经,我最服我妈的土方子:淋雨受凉后,生姜擦头皮祛风寒,再喝碗姜汤驱寒,比打针吃药见效还快。
【药食同源的智慧】 说到药食同源,不得不提枸杞这个网红,现在年轻人保温杯里泡枸杞都成潮流了,但真懂行的不多,我在宁夏出差带回来的好枸杞,遇水先浮在表面,泡三遍 still 色泽鲜红,每天嚼二十粒,坚持三个月,你会发现熬夜后的黑眼圈淡了,手机看久了眼睛也不那么干涩。
还有陈皮这个居家必备,吃完橘子把皮晒干就是现成的理气药,上次闺蜜家宝宝咳嗽,我送她自制的陈皮蜜饯,酸甜可口还能化痰止咳,不过要提醒一句:新鲜的橘皮不能直接用,得通风阴干至少三年,不然含有的挥发油会刺激肠胃。
【小心别踩这些坑】 虽然中药食材随处可见,但乱吃容易出问题,记得有个段子说有人拿何首乌炖汤治白发,结果吃出肝损伤,其实制何首乌需要严格炮制,生的反而有毒,我一般只敢用药店买的成品,自己处理真心没把握。
还有当归,这味"妇科圣药"可不是随便吃的,有次办公室姑娘痛经,我把当归鸡蛋汤秘方告诉她,结果她天天喝导致月经量过大,后来中医同学提醒:当归虽好,但偏温补,血虚人才适合,实热体质越吃火越大。
写到这里砂锅里的汤已经咕嘟咕嘟响了,掀开盖子香气扑鼻,其实中药就在我们柴米油盐的生活里,关键是要懂它的脾气,就像处朋友,知道谁性格豪爽能常来往,谁心思细腻要慢相处,下次去菜市场,不妨多看看那些带着泥土气息的药材,它们可比保健品实在多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