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天气像坐过山车,前天还穿短袖,昨天就裹棉袄,这种时候最容易中招感冒咳嗽,特别是家里有老人小孩的,一咳起来全家跟着揪心,今天咱们不聊西药,说说老祖宗传下来的中药方子,这些方剂可是经过千百年验证的,关键时候能派上大用场。
先给大家吃颗定心丸——中药治感冒咳嗽可不是"慢郎中",只要对症,见效比想象中快,就像去年换季时,我家娃半夜突然咳醒,喉咙呼噜呼噜响,当时小区诊所都关门了,我用爷爷教的法子煮了葱白生姜水,加两勺蜂蜜,喝完半小时就出冷汗,天亮时烧退了大半,当然这是应急的土方子,正经调理还得靠经典药方。
风寒型感冒最常见,特征特别明显:怕冷重、发烧轻、流清鼻涕、咳白痰,这时候推荐麻黄汤加减方,听着吓人其实都是常见药材:麻黄3克(注意不能超量)、桂枝6克、杏仁9克、甘草3克,这四味药煮出来的汤,喝下去就像给身体盖了床发热的毯子,发汗解表特别灵,记得煮药时要大火烧开转小火,咕嘟咕嘟冒泡时厨房都是药香。
要是不小心拖成风热感冒,症状变成咽痛、黄痰、口渴,那就得换银翘散,金银花15克、连翘15克、薄荷6克(后下)、桔梗9克、芦根30克,这方子妙在既能清热解毒,又能利咽止咳,上次办公室集体感冒,我按这个方子抓药,同事们都说喝了喉咙像抹了清凉油,整个人清爽不少。
咳嗽老不好的情况更要注意,外感咳嗽分寒咳热咳,内伤咳嗽又分好几种,有个简单判断法:白天咳得厉害多是热咳,晚上躺平咳不停可能是寒咳,寒咳可以用三拗汤打底:麻黄4克、杏仁9克、甘草3克,再加点陈皮理气,热咳推荐桑菊饮,桑叶10克、菊花10克、杏仁9克、薄荷6克,煮出来碧莹莹的,喝着像在喝凉茶。
体虚的人感冒最难缠,明明没发烧就是浑身无力,稍微活动就出汗,这种适合玉屏风散加味:黄芪15克、白术12克、防风6克,再加点太子参补气,我们小区张奶奶每到秋冬就靠这个方子撑着,她说喝完像有层保护膜罩着,去菜市场都不犯怵。
熬药有讲究,不是随便丢锅里煮,解表药要猛火快煎,补益药得文火慢炖,像麻黄这类发汗药,煮沸后5分钟就要关火,不然有效成分挥发太多,贵重药材如人参、虫草,最好单独另煎兑在一起,家里没有砂锅的话,不锈钢锅也能凑合,千万别用铁锅,那会影响药性。
现在药店都能代煎中药,但真心建议有时间还是自己熬,看着药材在锅里翻滚,闻着药香慢慢弥漫,这种治愈感是袋装中成药给不了的,记得头煎和二煎要混合,分两次温服效果最好,喝完药别急着吃水果,至少隔半小时,免得影响吸收。
最后说句大实话:中药再好也不能当仙丹,连着喝三天还没好转,或者高烧超过39度,该看医生还得去,特别是小孩、孕妇、慢性病患者,用药前一定要找专业中医师辨证,把这些方子当应急锦囊可以,长期调理还是要因人而异,毕竟老话说得好,"千人千方",适合自己的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