前些天陪老妈逛菜市场,碰见个摆摊的老中医在卖中药材,老太太捏着几块灰扑扑的根茎问我:"闺女知道这是啥不?这叫土别,治跌打损伤可灵了!"我当时听得直发懵,这名字听着像从土里挖出来的宝贝,到底是啥稀罕物?
回家翻遍医书才弄明白,原来所谓"土别"根本不是正经药材名,倒是民间对几种土味药材的俗称,今天就带大家扒一扒这些藏在泥土里的养生密码,保准看完你家阳台都想种点草药。
【菜市场偶遇老中医】 那天老中医摊位上摆着的"土别",学名叫蟅虫,俗名土鳖虫,这黑褐色的小虫子看着吓人,却是骨科圣药,摊主现场给我演示:抓把活虫泡进白酒里,说是敷在淤青处能散瘀止痛,想起小时候崴脚,奶奶确实会抓几只活虫子捣碎给我敷,现在想想真是"原生态疗法"。
这类土得掉渣的药材往往生长在阴暗潮湿处,像土元(另一种土鳖虫)喜欢躲在柴堆底下,蜈蚣常出没在灶台缝隙,老辈人懂门道,下雨天翻砖瓦准能逮着几条,不过现在城里人讲究,药店卖的都是烘干的制品,疗效倒是一样的。
【土别到底是何方神圣】 其实严格来说,中药里并没有"土别"这个正式名称,民间叫法多是约定俗成,就像管蒲公英叫"婆婆丁",鱼腥草喊"折耳根",经过多方考证,发现所谓的土别主要指三类药材:
-
土鳖虫:就是前面说的蟅虫,《本草纲目》里记载能"破血逐瘀",现在中医院开的治疗腰腿痛的药丸,很多都含这个成分,有趣的是这虫子会装死,遇到危险就蜷成豆子状,老中医说这正是它"以形补形"治关节病的原理。
-
土茯苓:长得像红薯的根茎,却是祛湿毒的高手,广东人爱用来煲汤,对付反复口腔溃疡特别有效,记得有次吃太多荔枝上火,老中医开的方子里就有这味药,煮出来的汤带着股淡淡的煤油味,效果却立竿见影。
-
土大黄:跟普通大黄比,这货专长在田埂边,叶片比脸还大,乡下孩子都知道,被蜜蜂蛰了揪片叶子搓出汁液抹抹,立马止痒消肿,不过要认准叶片背面有白霜的才是真正的土大黄,搞错了可是要拉肚子的。
【祖传秘方里的宝藏】 别看这些药材土气,配上其他草药就能组成经典药方,我家祖传的跌打酒配方里,土鳖虫配三七、红花,泡过的药酒呈琥珀色,闻着冲但涂上凉丝丝的,邻居王叔工地摔伤,擦了这个酒三天就能拄拐走路,直夸比医院开的膏药管用。
现在年轻人流行喝养生茶,其实用这些"土别"最合适不过,拿土茯苓搭配赤小豆,煮出来的汤水既能祛湿又不寒凉;土大黄晒干后当茶叶泡,专治油腻饭局后的肠胃不适,不过要提醒各位,这些野路子药材性猛,孕妇和体虚者千万慎用。
【阳台种药指南】 自从迷上这些土药材,我家阳台成了百草园,种土茯苓最简单,剪段根茎插土里,每天喷点水,两个月就能收获,土大黄更好养,摘片叶子插瓶里,七天就生根,唯独土鳖虫需要专门买养殖箱,喂点菜叶就能繁殖,成了家里小孩的生物课素材。
最近发现个有趣现象:00后养生族开始在办公室养迷你药圃,同事小张工位上摆着盆土三七,说是对着电脑久了,掐片叶子嚼着提神醒脑,虽然专家说未经炮制的药材可能有毒性,但这种回归自然的养生方式,倒让人想起李时珍尝百草的劲头。
写到这儿突然觉得,老祖宗留下的"土别"智慧,不就是最朴素的自然疗法么?那些听上去土气的药材,恰似乡间朴实的老者,虽其貌不扬却身怀绝技,下次再看见路边杂草,可不敢轻易当成无用之物了——说不定哪天急需时,它们就是救命的"土别"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