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刷手机总看到"痤疮护理"的字眼,搞得我满脸问号——说好的青春痘呢?怎么突然改叫痤疮了?翻了半小时资料才发现,原来医学界早就给咱们的青春痘印上了新标签,今天就带大家扒清楚这个改名背后的门道。
先说说这两个名字的恩怨情仇,青春痘"就是民间土味叫法,就像管拉肚子叫"窜稀"一样接地气,但医学老炮们觉得这名字太随便,毕竟不是所有痘痘都发生在青春期,25岁后冒痘的大有人在,再说"痤"这个字在古汉语里本来就是"疖子"的意思,痤疮二字瞬间就有了医学典籍的厚重感。
不过别以为改个名字只是玩文字游戏,背后藏着大学问,皮肤科医生告诉我,痤疮从轻到重能分成三六九等:最轻微的是闭口粉刺,就是摸起来糙糙的小颗粒;再严重点发展成炎性丘疹,也就是红彤彤的疼疙瘩;最吓人的是脓疱结节,那种又肿又紫的痘痘能毁容半个月,不同阶段治疗方案天差地别,统一叫"痤疮"方便医生开药方。
说到治痘痘,市面上的偏方简直比痘痘还多,有人往脸上糊牙膏、涂蜂蜜,甚至用酱油洗脸,这些骚操作看得医生直摇头,实际上医学界认准的三大法宝:外用药(比如含维A酸的药膏)、口服药(像异维A酸这种猛药)、还有光电治疗(蓝光红光照一照),不过这些都不是超市货架能买到的,必须去医院皮肤科挂号才能搞到。
我特意问了三甲医院的主治医师,她说现在年轻人最爱踩的坑有三个:第一,看见痘痘就挤,结果落下满脸痘印;第二,迷信网红护肤品,把激素脸当正常皮肤护理;第三,拿祛痘产品当饭吃,殊不知过度刷酸反而毁屏障,听着是不是特扎心?反正我对号入座了两条...
预防痘痘倒是有些实在招数,比如枕头套每周换洗,毕竟晚上睡觉脸蹭来蹭去全是细菌温床;还有别老用手托腮,你那刚抠过鼻孔的手比马桶圈还脏;饮食上少喝奶茶多吃蔬菜,高糖食物简直就是喂痘痘的化肥,对了,防晒真的不能省,紫外线会让痘印沉淀成黑色素,到时候哭都来不及。
最后说个冷知识:长痘痘居然和基因有关!医生说如果爸妈年轻时都是大油田,那你大概率也会中招,不过别慌,现在医学美容发达,做个果酸焕肤或者光子嫩肤,都能把皮肤调理回正常状态,关键还是早发现早治疗,别等到满脸瘢痕才后悔莫及。
记住啊朋友们,脸上长痘别乱叫,认清它叫"痤疮"才能对症下药,与其试遍全网偏方,不如挂个专家号听听正经建议,毕竟脸只有这一张,且行且珍惜吧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