秋冬受凉别硬扛!这6种暖身中药泡水喝,驱寒效果堪比随身小太阳

一归堂 2025-04-24 科普健康 1608 0
A⁺AA⁻

最近气温跳水,后台好多朋友留言说:"明明穿得挺厚,还是手脚冰凉直打喷嚏,有没有不用吃药就能暖起来的办法?"作为研究中医养生十年的博主,今天就给大家盘点几味老祖宗留下的"暖身神器",都是菜市场能买到的平民药材,关键时候真能救急!

厨房里的祛寒将军——生姜 说起驱寒,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厨房必备的生姜,这东西可不只是调味料,中医认为它性温味辛,就像个带着热气的小火炬,专门对付刚受寒时的怕冷、流清鼻涕,记得上次拍完雨戏浑身发颤,剧组大姐塞给我一杯滚烫的姜糖水,十分钟后后背就冒汗了,那种从里到外的温暖感现在都记得。

不过要提醒大家,生姜要选新鲜的老姜,嫩姜偏凉性不适合,切片煮水时加勺红糖,既暖胃又补血,要是着凉后喉咙痒,还可以切几片含在嘴里慢慢嚼,辣得眼泪汪汪的同时,寒气也跟着跑了。

紫苏叶的妙用:空调房的隐形防护罩 很多南方朋友都知道煮鱼放紫苏去腥,但其实它的散寒功力更厉害,上周去拜访中医爷爷,老人家说现在人整天待在空调房,体内憋着看不见的"寒湿",这时候用紫苏叶煮水最合适,亲测有效:抓一把新鲜紫苏叶(药店干的也行),开水焖泡五分钟,加点蜂蜜,喝下去顿时感觉呼吸道通畅许多。

特别推荐给久坐办公室的上班族,每天带个玻璃杯,上午下午各泡一杯,既能预防感冒,又能缓解肩颈僵硬,要是不小心淋雨受凉,赶紧煮碗紫苏粥(米粥快好时撒入碎叶),睡一觉起来保证神清气爽。

风寒感冒救星——荆芥防风兄弟连 小时候每次感冒发烧,奶奶都会去中药房抓这两味药,荆芥像把小扫帚,能把体表的寒气清扫出去;防风则是防病先锋,把外界的风邪挡在体外,两者搭配堪称黄金组合,尤其适合吹风受凉后出现的恶寒发热、头痛身痛。

现在药店都有现成的荆防颗粒,但懂行的朋友更爱自己配茶饮,抓荆芥5克、防风5克,再加两粒薄荷糖,开水冲泡代茶喝,特别注意这俩药性偏燥,喝一天就要停,连续用容易上火。

被忽视的暖宝宝——桂枝肉桂一家亲 说到暖身,怎么能少得了"桂氏家族"?桂枝走四肢,特别适合手脚冰凉的人,每天晨起用3克桂枝加红枣煮水,喝完一整天手心都是暖的,肉桂则擅长暖肠胃,冬天煮奶茶时刮点肉桂粉进去,既提香又驱寒。

不过新手要注意:桂枝肉桂都属于"温热挂",舌苔黄、便秘口臭的热性体质千万别跟风,建议先从小剂量开始试,比如炖鸡汤时放两片肉桂,观察身体反应再调整。

风寒咳嗽克星——细辛牙皂有奇效 换季时总有人咳得撕心裂肺,如果是那种咳痰清稀、遇冷加重的情况,可能就是寒气锁喉了,细辛这味药看着不起眼,却是打通呼吸道的高手,配合猪牙皂效果更好,不过这两个都是猛将,平常人用3克就够了,而且不能天天喝。

我一般推荐做成穴位贴:把细辛粉用姜汁调成糊,睡前敷在脚底涌泉穴,第二天揭下,连续三天,对寒咳特别管用,当然孕妇和高血压患者要避开这个方法。

民间土方大集合 除了单方用药,老辈人还流传着不少驱寒绝招:

  1. 葱白豆豉汤:连须葱白3根+淡豆豉10克,煮沸后趁热喝,专治着凉初起
  2. 花椒泡脚:20粒花椒煮水泡脚,水温降到40度时加艾叶,泡到微微出汗
  3. 香菜水擦身:鲜香菜洗净拧汁,兑温水擦拭额头、颈部,小孩退烧很灵验

温馨提示:所有中药都讲究对症,如果出现高烧不退、黄脓痰等热症表现,请及时就医,这些方法更适合受凉初期的调理,权当给身体加道"保暖层",大家平时也可以备些中成药,像午时茶颗粒、藿香正气水这些,关键时刻能顶大用。

最后送个四季皆宜的驱寒套餐:每天早上嚼两片醋泡姜(早饭后吃),中午用陈皮桂花泡茶,晚上热水袋敷八髎穴,坚持一个月,你会发现整个人都像揣着个小暖炉,再也不怕冷风偷袭啦

猜你喜欢

17782058171 29644969