深夜晒照火出圈!这碗中药里泡着多少年轻人的养生焦虑?

一归堂 2025-04-24 科普健康 1607 0
A⁺AA⁻

(配图:一张木质桌面上摆着青花瓷碗的特写照片,褐色药汤泛着热气,旁边散落着几粒枸杞和当归片,暖黄色灯光下氤氲着水汽)

"姐妹们快看!这是我熬的五行养颜汤!"凌晨两点,朋友圈又被小雅的中药九宫格刷屏,配图里磨砂玻璃壶装着深褐色液体,红枣枸杞在琥珀色汤底若隐若现,配文写着"熬夜改方案也要对自己好一点",这碗中药的点赞数很快破百,评论区挤满了"求配方""同在喝"的留言。

不知从何时起,捧着保温杯喝中药成了都市青年的新晋仪式感,地铁口新开的"草本茶研所"永远排着长队,小红书上"办公室养生茶"话题浏览量破亿,连咖啡店都推出"西洋参拿铁""黄芪美式",那碗泛着药香的神秘液体,正在成为这届年轻人对抗焦虑的图腾。

在陆家嘴写字楼里,28岁的程序媛林夕每天雷打不动地在工位煮中药,她的抽屉里码着整整齐齐的药材罐,标签上写着"熬夜护肝组""抗痘消炎组""姨妈调理组"。"其实喝不出苦味,主要图个心理安慰。"她晃着玻璃杯里的深棕色液体,里面浮着两朵干玫瑰花,"同事都说这是赛博朋克养生——一边熬夜改代码,一边往保温杯里加人参。"

这种现象并非空穴来风,丁香医生发布的《2023国民健康洞察报告》显示,25-35岁群体中,67%的人会自主购买养生类产品,其中中药类饮品连续三年增长率超300%,某电商平台数据显示,"熬夜补救套餐""脱发拯救包"等组合装中药茶包,月销量动辄过万件。

老张头在城隍庙开了三十年中药铺,最近总被年轻人围着问"什么茶能祛痘""有没有提神醒脑的配方",他看着这些举着手机拍药材的年轻人,摇头笑道:"以前抓药要老中医望闻问切,现在都是照着网红方子来。"不过他也不排斥时代变化,"上个月真有个姑娘按抖音方子配药,痛经的老毛病居然好了。"

这种新旧碰撞在中医诊所里尤为明显,90后中医李大夫发现,来看诊的年轻人不再满足于"多喝热水"的建议。"他们要精确到克数的配方表,拍照发朋友圈前还要摆拍构图。"他的诊疗台旁特意放了盏复古台灯和陶瓷药罐,"场景感很重要,毕竟要发九宫格。"

心理学教授陈敏在论文《后疫情时代的健康表演》中指出,这代年轻人把养生变成了社交货币。"晒中药本质上是晒生活态度,就像晒健身打卡一样,苦涩的药汤成了对抗焦虑的具象化符号,既能获得心理慰藉,又能树立自律人设。"她观察到,很多人喝完中药会特意保留空袋摆拍,如同完成某种仪式。

但盲目跟风也带来隐患,去年冬天,"自制四物汤"话题登上热搜后,某医院急诊科接连收治多名中毒患者,24岁的美妆博主豆豆就是其中之一,她按网上偏方混合当归、川芎炖汤,结果出现头晕恶心症状。"当时觉得中药天然无害,没想到配伍这么讲究。"躺在病床上的她,手机里还存着未发布的中药美颜教程。

真正的中医专家们既欣慰又担忧,国医堂主任医师王建国表示:"《黄帝内经》讲'虚则补之,实则泻之',但现在很多人把中药当饮料瞎喝。"他遇到过最夸张的案例,是个连续三个月把金银花露当水喝的小伙子,最后喝到脾胃虚寒住院。

这种矛盾在职场新人小安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,她办公桌上常年摆着三四个养生壶,上午喝祛湿茶,下午泡护眼菊,晚上还要煮安神汤。"其实喝多了自己都腻,但看到同事都在喝,不跟上怕被说不精致。"她偷偷塞给记者一颗薄荷糖,"说实话,有时候更想喝冰可乐。"

回归理性的声音正在响起,注册营养师刘倩在专栏文章中写道:"与其迷信'万能养生方',不如先学会规律作息。"她建议把喝中药的时间成本转化为运动时间,"真正有效的养生从来不靠偏方,而是长期坚持的健康习惯。"

夜幕下的中药铺依然热闹,只是多了些举着手机查资料的年轻人,或许正如《本草纲目》所言:"用药如用兵",这碗承载着千年智慧的药汤,终究需要敬畏之心,当养生不再是跟风打卡,而是真正理解"阴阳调和"的智慧时,那袅袅升起的药香才能滋养身心,而非沦为焦虑的遮羞布。

(此刻不妨看看你手机里的养生APP,那些收藏却从未实践的药膳配方,是不是该让它们走出屏幕了?)

猜你喜欢

17782058171 29644969