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天气像坐过山车,忽冷忽热最折腾人,隔壁王阿姨天天念叨"浑身发紧,骨头缝里冒凉气",老张叔一变天就膝盖疼得不行,其实啊,这些都是"风邪"在作怪!咱们老祖宗对付"风"可有绝招,几味常见的中药就能把风气赶跑,今天就给大家唠唠那些藏在厨房、药店里的"祛风高手",学会这几招,保管你身子骨比天气预报还准!
藏在家里的"祛风三剑客"
别看有些草药不起眼,却是千年验证的祛风神器,先说艾草,这玩意儿简直就是"国民祛风担当",记得去年我妈腰疼,直接用艾叶煮水热敷,没两天就好利索了,艾草最绝的是能钻经络,专门对付那种"说不清哪疼,但浑身不舒服"的游走性疼痛,每月用艾叶水泡个脚,寒湿气顺着脚底"哧溜"就跑了。
再说说生姜,可别小看这块做饭的调料,上次我淋雨头疼,奶奶硬是让我喝了半碗姜糖水,发汗后立马神清气爽,生姜就像身体里的"除潮剂",专治风寒引起的关节僵硬,那些早上起来手指头僵得掰不开的朋友,不妨试试晨起含片姜片,保准你手指头灵活得像弹钢琴!
还有位"隐士高手"羌活,听着陌生?其实它就躲在药房角落里,老中医说这味儿像胡椒的药材,是疏通肩颈的利器,办公室久坐的程序员小李,颈椎疼得直甩头,拿羌活煮水熏蒸半个月,现在敢跟客户打电话半小时不带晃脖子的。
厨房里的祛风药膳方
要说最接地气的祛风法,还得是吃吃喝喝,春天最该喝当归黄芪汤,这俩搭档简直天生一对,当归补血活血,黄芪补气固表,煮汤时丢进几片防风,专门堵着毛孔不让风邪钻进来,上周邻居家嫂子产后怕风,喝这个汤一周,现在敢开窗通风了。
说到食补,葱白豆豉粥必须拥有姓名,小时候发烧奶奶总熬这个,葱白通阳发汗,淡豆豉解表除烦,米粥养胃,感冒初起喝一碗,盖被发汗睡一觉,第二天又是活蹦乱跳的一条好汉,不过要记住,这粥得趁热喝,凉了就跟喝白开水似的没用。
最近流行的五指毛桃煲鸡也暗藏玄机,这长得像手掌的药材,其实是健脾祛湿的高手,广东人爱用它炖汤,因为湿气重的时候风气最爱凑热闹,上周跟着同事去湿热的南方出差,每天喝这个汤,愣是没出现"一到下午腿沉得像灌铅"的情况。
祖传外用祛风妙招
吃药怕苦?这几个外治法绝对能让你爱上中医,首推艾叶+生姜泡澡,端午节采的艾草晒干捣碎,加几块拍烂的生姜,开水一冲倒浴缸里,我朋友痛经十年,坚持每个月浴足两次,现在她说"大姨妈来访都变得温柔了"。
再就是花椒酒擦身法,买高度白酒泡一把花椒,三天后拿棉球蘸着擦关节,建筑工地的老赵师傅膝盖风湿二十年,每天工前擦一遍,现在上下楼梯都不带扶墙的,不过敏感肌要小心,这法子劲儿有点大。
最绝的要数"三伏贴"改良版,去药店买点白芥子、细辛磨成粉,加蜂蜜调成糊,伏天贴在肺俞穴、大椎穴,我们小区陈大爷哮喘十几年,这么折腾三个夏天,现在爬楼不喘了,皮肤薄的同志悠着点,别贴出水泡来。
祛风避坑指南
别以为祛风就是猛吃药,这里面门道多了,有人听说防风好,天天拿它泡水喝,结果上火牙疼,记住防风得配着荆芥用,一个祛风一个散热,这才是黄金搭档,还有人学电视里刮痧祛风,结果把后背刮得血淋淋,要我说,刮痧得抹精油,顺着一个方向轻刮,出痧就行别见血。
饮食禁忌也得留心,刚吃完祛风药就去撸串喝冰啤,这不是白搭嘛!治疗期间少吃海鲜、冷饮,这些寒湿之物最容易给风气开后门,倒是可以多吃点山药、扁豆,这些黄色食物最能培土制风。
最后说句实在话,祛风不是打歼灭战,而是持久战,别指望喝两天汤药就百毒不侵,关键得养成生活习惯,晴天多晒背补阳气,阴雨天戴护膝护命门,睡觉别贪凉露肩膀,毕竟咱们的身体就像房子,正气足了,风气自然就躲着走啦!
(本文纯属生活经验分享,具体用药请遵医嘱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