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周末跟朋友去郊外爬山,刚下过雨的林子里空气格外清新,正沿着溪边溜达呢,眼尖的闺蜜突然扯着我就往一棵歪脖子树上冲:"快看!这满树挂的都是迷你绿豆吧?"
凑近了瞧可真有意思,枝桠间密密麻麻缀着青黄色的小果子,个个圆润饱满像极了放大版的绿豆,阳光透过树叶斑驳地洒在这些"小绿豆"上,竟透出几分翡翠般的光泽,我鬼使神差地尝了颗刚掉下来的果子,结果舌头直接麻到嗓子眼——好家伙,这哪是什么零食,分明是大自然的整蛊专家!
后来把照片发给中医馆的大爷看,人家一眼就认出来:"这是山茱萸啊!药铺里卖30块一两的正经药材。"原来这看似人畜无害的"野绿豆",晒干后就是能治腰膝酸软的良药,不过大爷反复叮嘱,新鲜果子千万别乱吃,表皮那层白霜似的粉末含有微量毒素。
说到这树的来历倒挺传奇,听村里老中医讲,三十年前这山沟里漫山遍野都是山茱萸,每逢霜降季节,家家户户都扛着竹竿来打果子,那时候药材站收鲜果,村民们天不亮就守着树摘果,露水还没干透的"小绿豆"最金贵,现在虽然野生的少了,但人工种植的照样年年结果。
前些天整理药箱翻出包陈年山茱萸,泡水喝时发现个有趣现象,这药材遇热就变身,原本青黄相间的果皮在开水里慢慢舒展成红褐色,倒真像缩水版的红枣,老中医说这才是正宗的"炮制到位",古法九蒸九晒就该是这个色儿。
最近迷上用山茱萸炖汤,加几颗枸杞、山药块,小火慢煨两小时,汤头泛着琥珀色的光,喝起来有股淡淡的草木香,有次忘关火把汤熬干了,锅底结出的晶状物居然像冰糖葫芦的糖壳,拿筷子敲下来脆生生的,不过这种"意外收获"还是少碰为妙,毕竟药膳讲究的是温补之道。
要分辨山茱萸也简单,记住三个窍门:果核比绿豆扁,表面有层滑腻的蜡质,折断时能看见橙黄色胚乳,现在正是结果的季节,要是在山里遇见千万当心,看着可爱的"野绿豆"其实暗藏玄机,去年就有游客误食过量闹肚子,急救中心的大夫说每年都能接诊好几个。
最后给大家个小贴士:想收藏山茱萸药材,记得选晒得半干的果子,全干的容易碎成渣,半干的既能保持形状,又不容易发霉,要是在中药市场碰到带霜的鲜货,那可是难得遇上的好材料,泡酒最合适不过了,附上几张不同季节的山茱萸实拍图,大家可要擦亮眼睛