婴儿黄疸在中医里被称为胎黄

一归堂 2025-08-17 科普健康 1620 0
A⁺AA⁻

新生儿黄疸,这一常见现象,往往让新手爸妈既担忧又迷茫,在古老的中医智慧中,它有一个特定的称谓——“胎黄”,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命名,更蕴含了中医对这一生理现象深入骨髓的理解与独到的调理方法,我们就来聊聊这个“胎黄”,以及中医是如何温柔地呵护每一个小生命的。

胎黄的由来与本质

中医认为,胎黄的形成主要与胎儿时期母体的气血不足、湿热内蕴有关,或者是分娩过程中受寒邪侵袭,导致肝胆功能失调,胆汁分泌异常,从而引发皮肤及眼白发黄,这与西医所讲的由于胆红素代谢异常导致的黄疸有所不同,但两者在表象上却有着惊人的相似——那就是宝宝那抹难以忽视的黄色。

胎黄的表现与辨识

在中医看来,胎黄可分为阳黄和阴黄两大类,阳黄者,面色鲜明如橘皮,伴随小便短赤、大便秘结等热象表现;而阴黄则面色晦暗,可能伴有四肢不温、食欲不振等寒湿之征,通过观察宝宝的肤色变化、大小便情况以及整体精神状态,父母可以初步判断宝宝是否处于胎黄状态,并及时寻求专业帮助。

胎黄的治疗与调理

  1. 内服中药:根据胎黄的不同类型,中医会开具相应的中药方剂,对于阳黄,常用茵陈蒿汤加减以清热利湿退黄;若为阴黄,则可能选用茵陈理中汤等温中化湿的药物,这些中药方剂旨在调和肝胆,促进胆汁正常排泄,从而达到治疗胎黄的目的。

  2. 外治法:除了内服药物外,中医还擅长运用外治法辅助治疗,用具有清热解毒功效的草药煎水沐浴,或是进行穴位按摩(如按摩足三里、合谷穴等),都能有效缓解胎黄症状,促进宝宝康复。

  3. 饮食调养:在胎黄的恢复期,合理的饮食调养同样重要,中医建议母亲产后应多食用清淡易消化且富含营养的食物,避免辛辣油腻,同时鼓励母乳喂养,因为母乳中含有能帮助宝宝排出多余胆红素的成分,对于已添加辅食的宝宝,则需注意食物的选择,尽量选择新鲜蔬菜水果,减少高蛋白高脂肪食物的摄入。

  4. 情志调护:中医讲究身心合一,良好的情绪对疾病的康复至关重要,家长应保持平和的心态,给予宝宝足够的关爱与耐心,营造一个温馨舒适的成长环境。

预防胎黄的小贴士

  • 孕期保健:准妈妈在怀孕期间应注意合理膳食,增强体质,避免感染,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,这些都有助于预防胎黄的发生。

  • 适时晒太阳:适当的阳光照射可以帮助宝宝体内维生素D的合成,促进钙质吸收,间接有助于胆红素的代谢,但需注意避免强烈阳光直射,以免伤害宝宝娇嫩的皮肤。

  • 定期体检:出生后,按照医生的建议定期带宝宝进行健康检查,一旦发现黄疸迹象,应及时就医,早期干预效果更佳。

婴儿黄疸在中医里称为“胎黄”,是一种可以通过综合调理得到有效管理和治疗的生理现象,作为父母,了解并掌握一些基本的中医知识,不仅能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宝宝的成长挑战,更能在关键时刻为孩子提供最贴心的照顾。

猜你喜欢

17782058171 29644969