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医眼中的牙周病,龈萎、齿衄与牙宣

一归堂 2025-08-17 科普健康 1656 0
A⁺AA⁻

在中医学的浩瀚体系中,对于牙齿及周围组织的健康有着独到而深刻的见解,当现代医学中的“牙周病”这一概念被引入时,中医通过其丰富的理论体系和临床经验,为这类疾病赋予了富有特色的中医病名,本文将深入探讨牙周病在中医视角下的几种主要病名,包括龈萎、齿衄与牙宣,并分析它们的病因病机及治疗原则。

龈萎:齿根裸露的警示

龈萎,顾名思义,指的是牙龈退缩,导致牙齿根部暴露的现象,在中医学中,这往往被视为肾气不足、气血亏虚的表现,肾主骨生髓,与牙齿的生长和坚固密切相关;气血则滋养着牙龈,使其饱满而有韧性,当肾气亏虚或气血不足时,牙龈便失去了应有的滋养,逐渐萎缩,最终露出本应被覆盖的牙齿根部。

病因病机

  • 肾气亏虚:长期劳累、年老体衰或先天禀赋不足,均可导致肾气亏虚,进而影响牙齿及牙龈的健康。

  • 气血不足:饮食不节、情志不畅等因素可损伤脾胃,导致气血生化乏源,无法充分滋养牙龈。

治疗原则

  • 补肾益气:选用如熟地黄、山药、枸杞子等药材,以滋补肾气,强健筋骨。

  • 健脾养血:通过黄芪、当归、白芍等药物,健脾以促气血生化,养血以润泽牙龈。

齿衄:牙龈出血的隐忧

齿衄,即牙齿出血,是牙周病常见的临床症状之一,在中医看来,齿衄多由胃火上炎或阴虚火旺所致,胃火炽盛时,热邪灼伤牙龈脉络,导致血液妄行;而阴虚火旺则因阴液亏损,不能制约阳气,使虚火上扰,同样可引起牙龈出血。

病因病机

  • 胃火上炎:过食辛辣厚味,或长期精神压力大,易致胃火亢盛,上炎于口。

  • 阴虚火旺:久病伤阴或年老体弱,阴液亏损,虚火内生,上扰口腔。

治疗原则

  • 清胃泻火:使用黄连、生地黄、丹皮等药物,清除胃中之火,使热邪得泄。

  • 滋阴降火:采用知母、石斛、玉竹等药材,滋养阴液,平抑虚火。

牙宣:牙齿松动的根源

牙宣则是指牙齿松动甚至脱落的症状,在中医理论中,牙宣的发生多与肾虚精亏、气血两虚或外感风邪有关,肾精充足则牙齿坚固;气血旺盛则能滋养牙齿及周围组织;而外感风邪则易乘虚而入,侵袭牙齿及牙龈。

病因病机

  • 肾虚精亏:随着年龄增长或长期疾病消耗,肾精逐渐亏损,无法充养牙齿。

  • 气血两虚:脾胃功能衰弱,气血生成不足,无法有效滋养牙齿及牙龈。

  • 外感风邪:气候突变或防护不当,风邪侵入口腔,直中牙齿及牙龈。

治疗原则

  • 补肾填精:选用杜仲、续断、鹿茸等药材,以填补肾精,增强牙齿根基。

  • 补气养血:通过人参、黄芪、阿胶等药物,补充气血,提升牙龈及牙齿的抵抗力。

  • 祛风固齿:利用防风、羌活、细辛等中药,驱散风邪,稳固牙齿。

牙周病在中医视角下有着丰富而深刻的内涵,龈萎、齿衄与牙宣作为其主要病名,各自反映了不同的病理变化和治疗重点,通过中医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原则,我们可以更全面地理解牙周病的本质,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,以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。

猜你喜欢

17782058171 29644969